随着鲍里斯·约翰逊依依不舍地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目前呼声最高的首相“候选人”之一,是印度裔的首席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
约翰逊的内阁,一共出现了三位印度裔大臣,而且都身居关键岗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内政大臣普丽堤·帕特尔,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大臣艾洛克·夏尔马。
就说这位苏纳克,虽然他是个二代移民(种姓情况不详),但却依旧保持着对印度教的虔诚,平时坚持吃全素。据说,当苏纳克参加各色自助餐会的时候,他能接受的,只有不加任何调料的沙拉——印度信徒中越高种姓,越会远离动物制品,但也不排除很多中低种姓的人自愿去效仿这种“高贵的生活模式”。
苏纳克财长的妻子,也是一位印度人——有印度“IT行业之父”、“印度比尔·盖茨”之称的亿万富翁纳拉亚纳·穆尔蒂的女儿。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2020年英国富豪榜单上,排名的前两位,也都被印度人包揽——欣杜贾(Hinduja )兄弟,以220亿英镑的身价位居第一;NO.2是鲁本(Reuben)兄弟,身价186.6亿英镑。
目前,英国约有140万印裔人口,被认作当地最大的少数族裔。像离希思罗机场不远的伦敦西郊的索绍尔区,有60%的居民都是印度裔,剩下的,除了一些阿富汗难民,很多人来自巴基斯坦——此地的印巴两族后代,竟然相处的很是平静。
在阴冷的英国,这里处处洋溢着南亚风情,让你恍惚间似乎感觉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可能逛上半天,也难以碰到五个以上的英国本土人。
不过,虽然扑面而来的是印度香料、来来往往的是穿着花哨的印度人,店铺里供奉着印度教神像,但环境却相当干净整洁,更没有猴子、流浪猫狗或者“神牛”横行在街头.....这个,就不算很“印度”了。
除了英国,在东南亚,印度人也普遍过得相当不错,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和华人一样,曾经遭遇过马来人等土著民族的排挤和打压。
比如2018年,全美印度裔家庭中线万美元,(当年美国家庭平均中线万美元),这比华裔还多出了3万美元,也超过了犹太裔家庭,成为了全美收入最高的族裔。
再看政坛,有现任美国副******卡玛拉·哈里斯,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这些“风云人物”。
据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美国科技行业中,约有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组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而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三分之一以上的软件工程师都是印度人或者印度裔。
更厉害的是,即便他们扎根在了西方,但却仍旧很成功地把一些印度特色的文化习俗带到了那里,甚至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除了鲜艳的纱丽、锡克男子的大缠头,以及印度菜、瑜伽这些常见元素,连印度政府在独立之初都已经宣布废弃了的种姓划分,在如今的很多海外印度人圈子里,依旧非常被看重。
2021年的时候,就有来自谷歌、脸书、微软、苹果、奈飞等数十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250余名达利特员工指控他们的同事和上级种姓歧视,掀起了一阵硅谷的反种姓歧视浪潮。
这些被歧视的人群,都来自于低种姓印度裔群体,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后,成功在海外谋得了体面的职业。
这期间,为了避免因种姓而遭遇歧视,多数人往往会在求学阶段就悄悄地把自己的姓名给改了(印度的姓氏很多都体现了种姓归属,比如“莫迪”,就是泛指吠舍种姓当中的小商贩阶层),还佩戴了梵线(印度教中,梵线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有资格佩戴,根据种姓,又细分了不同的颜色和款式。而首陀罗和贱民,则是严禁越界的)。
即便如此,那些“海外印度同事”们,还是非常热衷于用尽一切手段,搞清楚你是否属于“干净的种姓”。
如果对方说是,他们会继续问是天生吃素,还是自己选择吃素,父母吃不吃素,家族是否全部都吃素等等....
说到这,大家肯定都非常疑惑——印度作为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还背负着种姓制度的陋习,为何它的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却很容易跃身为成功人士,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或者知名政客,即便不做“风云人物”,也大多都属于体面的中产精英阶层?
比如,论团结的话,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海外印度人很多时候,都是暗中自带鄙视链的,对“团结”对象的出身要求很苛刻——“我比你的等级高,你只配给我当仆人,没资格和我平起平坐,这是你后天无法改变的”等等。
不过,浸润于这样的社会文化中,印度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社会“潜规则”——他们很善于在无法改变自己在游戏规则中地位的情况下,将利益最大化。
反观华人群体,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一直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容易表现出“不服”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非去主动迎合。
此外,近代以来,印度人紧跟着英国的殖民者势力范围,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南亚、南非,英国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走到了哪里。
因而,印度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很长,这也让他们更熟悉更适应欧美的那套社会文化体系;西方人对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再看语言方面,换个角度想想,还有大量海外华人的英语说得也普遍不赖,论口语发音,比印度人那浓郁的咖喱味道要顺耳得多,为什么跟同样量大,受教育水平高的华裔比,印度裔总能受到特别关注呢?
加之,印度人常说英语,影响的不仅是交流方式,还有思考方式乃至文化。这可以帮助印度人到了美国后较快的克服文化隔阂,融入主流社会。
而且,大多数印度人更不会因自己夸张怪异的口音而感到丝毫羞怯,反而是充满了自信心,一张口就滔滔不绝,能把英语为母语的洋人们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这方面,如果你有过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就一定能体会到,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话最多的,往往都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而恰恰这点,正好就是西方文化所推崇和鼓励的。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则非常看重内敛、含蓄、谦卑,中国学生总是羞涩地纠结于“字正腔圆”,往往会让意思的表达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么个道理——敢于并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的印度裔,总能抓到更多的展示机会,给导师或者管理者留下不错的印象。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些在海外生活体面的“印度裔”,他们中的很多,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精英人士。
除了很多原本家境不错的中高种姓印度人,还有一些靠自我奋斗,努力读书艰辛打拼出来的低种姓群体,为了逃离歧视,隐瞒和重塑种姓身份,也往往很愿意去海外工作,以逃离本土的原生环境。
多年来,整个印度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几乎全部被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收割,去建设“灯塔国”和它的基友们去了。
针对这种现象,连印度学界都在自嘲——近代的印度曾经被用作英国的“棉花殖民地”,而现在则沦为了美国的“人才殖民地”——之前输送棉花,如今供奉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