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联合国8月8日电 中国裁军事务大使李松8日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下称《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上做专题发言,全面阐述中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坚决反对美英澳开展核动力潜艇合作,并警示日本和相关国家不得在亚太地区复制“核共享”。
李松表示,《条约》是国际防扩散体系的基石。任何利用核扩散服务狭隘地缘政治私利的行径,都与《条约》防扩散初衷背道而驰,并严重损害《条约》有效性和权威性。美国大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拼凑排他性的“小圈子”“小集团”,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和亚太地区“核共享”论调,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两个重大新课题。
李松强调,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史无前例,是教科书级别的核扩散。三国的地缘战略意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英身为《条约》存约国,作为核武器国家,悍然决定向无核武器国家转让核潜艇动力堆和数以吨计的武器级高浓铀,构成严重扩散风险,充分暴露两国的“双重标准”。三国核潜艇合作威胁亚太各国安全,挑动阵营对抗,刺激军备竞赛,对南太平洋无核区和东南亚无核武器区造成严重损害,是对《条约》目的和宗旨的公然践踏。中方敦促三国改弦更张,撤销开展上述核潜艇合作的决定,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李松表示,“核共享”与《条约》宗旨和原则背道而驰,本身就是核扩散。中方敦促美国废除“核共享”政策,将部署在国外的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国。值得警惕的是,“核共享”有向亚太地区扩散的迹象。日本等个别国家近来反复出现寻求与美“核共享”的声音。在日本向本次审议大会提交的报告中,删除了以往报告提及的“无核三原则”。这是否意味着日本的核不扩散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日方欠缔约国和国际社会一个明确的交代。
李松强调,任何把“核共享”模式复制到亚太地区的企图,都是明目张胆的核扩散,必将遭到本地区国家的坚决反对,以及必要时的严厉反制。
虽然都被称为球金龟,但它们的身手却差距较大—— 一些球金龟只能形成松散球形,或者完全不能成球,而另一些则能形成紧密球形。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制造出第一个纳米级涡轮机,再现了美丽的荷兰风车,但这一次它只有25纳米,相当于体内一个蛋白质的大小。
近年来,一些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数字孪生”范例不断涌现,如中国上海的数字城市、美国洛杉矶的交通基础设施、体育场馆,甚至特斯拉售出的每一辆车。
研究人员发现,提取的双向性最强的复合体并非均匀分布在所有主要区域,而是集中在皮层区域和丘脑区域。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产业更加受到关注:煤炭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炭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能源消费排放的70%左右。
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减人增安提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巡检、安控、运输、辅助作业等煤矿机器人也得到了大量应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危重作业岗位被机器人所替代。
7日,我国首创的铁路智能站台门技术——“适应所有列车车型的站台安全门”,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决赛”特等奖。
2020年11月29日,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在地火转移轨道距太阳1.39个天文单位(au)处,观测到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首个大范围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22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18次执行发射任务。
8月3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与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湛江签署“三万方半潜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研制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设计、建造和示范运行,并开展系列科研实验。
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型生物,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详细的动物胚胎发育单细胞图谱。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成果,利用了来自100多万个各个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数据,代表了多个层面的重大进步,有助于科学家探索突变如何导致不同的发育缺陷,以及了解人类基因组中与大多数疾病相关突变的庞大非编码部分。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著名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
江西,不仅是国家输出大额商品粮的8个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据介绍,本次专题展以“链接全球 赋能未来”为主题,布局通信和数字技术、元宇宙应用两大主题馆,设置通信基础设施、集成电路和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场景应用等六大专区,展示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成果。其中,元宇宙体验展馆将首次亮相。
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