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有关就要赖着你插曲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报名 > » 正文

关于满意的近义词什么情况?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许世友上将因肝癌病逝于1985年,享年80岁。在1984年的元旦,许世友在南京参加了新年茶话会,留下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大家请看,这张照片上总共有四个人,已经不再是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被围在核心,坐C位。许世友左右两边各一人,身后还站着一人。

  南京曾经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匪首蒋介石的办公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长期由许世友镇守,是许世友的办公地,他当了长达18年的南京军区司令员嘛。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许世友暂时离开南京,去了广州军区。卸任地方军区司令员后,许世友进京当了京官,专任中央军委常委。1982年,许世友被选进了中顾委,担任第二副主任。

  无论是军委常委,还是中顾委副主任,都是很大的京官,按理说,许世友应该把家搬到北京来,常住北京办公。可是许世友不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世友向中央、中央军委打了一份请假报告。

  为什么呢?是北京居大不易,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吗?当然不是了。许世友提出了两个理由,第一是他不适应北京的气候,这倒是很有可能的,许世友长期在华东打仗、任职,后来又去了更远的广州,那些地方气候相对都比较温和,而北京的冬天比较寒冷,也比较漫长。

  第二是人老了,该总结一下人生了,许世友要回南京组织一个写作班子,写他的《许世友回忆录》。这也是响应中央的号召,也是许世友作为一个开国上将应该向世人交代的最后一项工作。

  这也是真的,许世友真的回南京写回忆录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许世友回忆录》长达36万字,许世友文化水平有限,以他个人之力,是不可能写出厚厚一大本的,他有一个写作班子。

  后来许世友生病住院,老部下问他,为什么不去北京治疗?许世友还回答说北京的路太窄了。老部下反问,这怎么可能?北京的路肯定比南京的宽啊,许世友接着又说,北京人多,我吵架吵不过他们。

  其实呀,最根本的是,建国后许世友长期在南京任职,他对南京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人上了年纪,特别是到了晚年,就喜欢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住,那样自在,舒适。

  所以,许世友晚年就回到南京,住进了孙科为他父亲孙中山“结庐守灵”的中山陵八号,潜心写作回忆录,一直到去世。许世友对中山陵八号进行了彻底改造,去掉了一切贵重的装饰品,挂上中国地图,摆上几张老式沙发,还平整了后花园,铲平了名贵花卉,推倒假山石头,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养起了鸡鸭猪羊,过上了自己的农家生活。

  坐在许世友左边,正和许世友说话的这位,叫向守志,那是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的首任司令员是许世友,然后是丁盛,第三位是许世友的爱将聂凤智,第四位就是向守志了。

  向守志是四川人,刘邓大军将领。刘邓大军有一个很能打的第十五军,死守上甘岭阵地,这个军的军长是秦基伟,向守志是第十五军的主力师长。向守志还是首任二炮司令员,1982年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鲜为人知的是,向守志是许世友的超级粉丝。他刚刚参加红军的时候,被分到红九军,当时的许世友是红九军副军长。向守志非常崇拜许世友,他认为只有像许世友那样勇敢的人才配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他时刻以许世友为榜样。

  如何当好一个兵呢?向守志从许世友身上学到了“革命不怕死”的精神。打起仗来,像许世友一样勇往直前。很快,向守志担任了机枪手。在一次战斗中,子弹削伤了他的手臂,满手是血,向守志居然浑然不觉,抱着机枪不停地扫射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向守志来到太行军区,成为秦基伟的部下,刘邓大军的一员,奋战在豫西一带。刘邓大军第九纵队成立,向守志是一名主力师长。从此,他跟随司令员秦基伟征战四方,一直打到了朝鲜的上甘岭。

  进入和平时期,向守志被任命为二炮司令员,执掌一个新型的兵种。1982年,向守志接替聂凤智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作为许世友的粉丝,向守志非常尊敬许世友,虽然许世友是来南京写回忆录的,但是很多工作他还要向许世友请示汇报,到新年茶话会的时候,向守志恭请许世友莅临指导工作。

  背对着许世友的是郭林祥,江西永丰人,当时的南京军区政委。三人之中,数郭林祥和许世友的渊源最浅。郭林祥是中央红军将领,长征时期在陈赓领导的干部团,当连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郭林祥当过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这特务团也叫朱德警卫团。能当朱德警卫团的政委,郭林祥绝对政治过硬,能力很强。抗日战争后期,郭林祥被派到皮定均麾下,是皮徐支队的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挺进豫西作战。

  现在的豫西登封、巩义和荥阳一带,都留下了皮徐支队的战斗足迹,有皮定均的地方,就有郭林祥。1946年,郭林祥跟随皮定均参加中原突围,他们创造了奇迹,汇入华东战场。

  打了几场恶仗,郭林祥又被调到华北战场,担任第13纵队政治部主任,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参加山西解放战争。太原解放,郭林祥所在的第18兵团加入到了彭德怀的西北战场。

  解放大西南战役打响,贺龙统领第18兵团从北面入川,郭林祥当时是第61军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郭林祥长期在大西南任职,当过成都军区政委。后来进京担任了总后勤部政委,又去大西北担任了乌鲁木齐军区政委等要职,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将领。

  郭林祥的一生非常传奇,却和许世友没有太多交集。1979年,郭林祥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政委。赴任之前,有领导提醒他,去南京任职,身边不要带太多人,郭林祥非常感激这位朋友的肺腑之言。

  离开大西南进京就任总后勤部政委时,郭林祥没有带一个人,秘书是由总后勤部调配的。后来改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郭林祥又是一个人赴任,秘书、警卫员都由乌鲁木齐军区调配。

  如今要到南京军区任职,郭林祥感念那位领导的提醒,自然还是单身一人前往,秘书和警卫员全由军区配备。这就是郭林祥,一身正气,一心为公,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到南京军区的第一个春节,郭林祥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亲自逐一拜访在南京休息的几十位兵团级以上老同志,当然包括南京军区的元老许世友了。许世友对郭林祥到南京军区任职表示鼓励和支持。

  站在许世友身后的叫魏金山,山东蓬莱人,当时担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三人中,魏金山可能名气最小,却和许世友的缘分最深。1945年,18岁的魏金山参加八路军,成为许世友领导胶东军区部队的一员。

  照片中的魏金山看上去温文尔雅,在战场上他也是一名猛将。在一次战斗中,身为连指导员的魏金山双腿中弹,左大腿被子弹贯穿,右脚踝骨被打碎,双腿已不能行走,大家让他上担架,魏金山却把担架让给了同时负伤的副连长,坚持指挥战斗。

  出院后,魏金山走路仍然是一瘸一拐,部队要把他评为残疾,魏金山却拒绝了,他把残疾的名额让给了战友。淮海战役中,魏金山再次负伤,两颗子弹从他的后背贴着肺部穿过。

  经过两次手术,魏金山才被抢救过来。作战勇敢,冲锋陷阵,大难不死,屡立战功,很有许世友的风格。魏金山还跟随第九兵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魏金山左耳被冻成重伤,后来听力一直受影响。

  60年代初,打了几十年仗,魏金山突然被选中担任许世友的秘书。他怕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干不好,许世友鼓励他说,你不是初中生吗?那就够了。许世友讲话,秘书只需要给他列个提纲就行,他对照提纲,即席演讲。

  给许世友当秘书,那可绝对马虎不得。魏金山每天比许世友提前1个小时上班,不处理完工作绝不下班。干了两年,魏金山改任团长,驻扎在南京市郊。

  60年代末,魏金山被派往非洲坦桑尼亚,帮他们训练国防军。非洲的条件非常恶劣,野外训练,夏天温度高达40多度,还有蚊子,毒蛇,野兽出没,魏金山一干就是两年半。1982年,魏金山担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秘书,20年后当了军区政治部主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1988年,魏金山授中将,两年后当了海军政委。

  你看,环绕在许世友旁边的是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的三巨头啊。他们都在恭敬地聆听许世友的指示,像众星拱月一样,把许世友围在核心。

  先说第一,向守志其实是许世友的老部下,魏金山曾经是许世友的秘书,他们都算是许世友麾下的老兵。老首长虽然是来南京写回忆录的,没有在南京军区担任职务,却永远是他们的老首长。

  然后是第二,郭林祥虽然不是许世友的老部下,却也非常仰慕许世友的威名。尊重老同志、老前辈,是军中的一个光荣传统。无论是向守志,魏金山,还是郭林祥,他们都是军中后起之秀,都把开国上将许世友看成老前辈,无比尊敬。

  最重要的是第三,许世友虽然不再担任地方军区职务了,晚年却是军委常委、中顾委副主任,那是很大的京官,而向守志、郭林祥和魏金山都是地方官,地方官当然要尊敬京官了。

  许世友身边环绕的这三位后起之秀,成就都很大,1988年,向守志和郭林祥都被授予上将军衔,魏金山授海军中将,老部下成了上将,秘书成了中将,许世友不愧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而且这三位都很高寿,向守志活了100岁,郭林祥活了96岁,魏金山至今健在,已经94岁了。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