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以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周四下午的“学习困难”门诊现了一号难求的情况。这里每周一个半天的门诊,限号20个——一名求诊者一次可能就要花费15至20分钟的问诊、检查时间,因此加号困难。但该门诊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际上,有不少孩子所谓的“学习困难”实际只是一种“家长觉得”而已。(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有一种“学习困难”是父母觉得你学习困难,一张“学习困难”的门诊叫号图片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络热议。一直以来,“父母这是为你好”伴随了一批又一批的孩童长大,有的父母过度坚信“压力就是动力”,逐渐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初心背道而驰,医院“学习困难”门诊的出现便对标了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的教养期望。但是,也许“学习困难”不是病,并不需要挂号医治,是传统的教养模式在这个时代的落伍。
事实上,有的家长所谓的孩子“学习困难”只是“家长觉得”而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也在变化,孩子正常的成长心理以及行为举止,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只需适当引导和爱的关怀即可。孩子“青春叛逆期”的爱玩、顶嘴和逐渐显现的自我意识,和家长的教养期望不匹配造成了一种学习困难的表象。看到以前听话的孩子逐渐变得不服管教和不爱学习,家长便笃定孩子是“学习困难”。但是却忽略了真正的学习困难是孩子对学习兴趣丧失、对具体科目没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和掌握等等。
诚然,努力和勤奋是我们能够不断进步的主导因素,但传统的教养模式下,我们总是强调努力和勤奋却容易忽略天分和能力,常常抬高一方却忘了两者之间需要平衡。真正的“学习困难”除了厌学,丧失兴趣的心理因素外,天分和能力也不容忽视,纵使孩子兴趣不够可以培养,能力不够也可以努力提升,但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一味地加压并不是教养的良方。新时代里的孩子获取信息速度快,接受信息的能力强,传统的教养模式不是教育是万能公式,不能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
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反映的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过度的焦虑和对孩子的不够了解,更是传统的教养模式在这个时代已然落伍。教育不能偷懒,家长还需少些否定,多些肯定和引导,多些沟通和理解,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学习上限,人生是场马拉松也好,是爬高山也罢,重要的不是起点和终点,而是人生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