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周海媚工作室12日晚消息,周海媚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1日去世。网传她患有多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此她自己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予以否认,并称在上学期间曾查出“血小板偏低”,身上很多皮肤有瘀青,最严重的时候晕倒被送到医院,急救加输血小板才脱离危险。
对此,记者采访了我省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权威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贫血、止血与血栓病区主任周虎教授。
“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症状,就是出血。”周虎教授说,血小板是人体重要的血液成分,主要作用是参与止血,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大家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做各种动作引起的小血管破损,如果血小板功能正常,伤口很快就会凝固,不会导致大量血细胞跑到血管外和皮肤组织下面。
但是,患者在血小板减少时,他的凝血功能受损,就会变得严重。“尤其是患者出现内脏部位的出血,仅凭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也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生命危险。”
临床上,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合并有血小板减少,还有一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也可造成血小板减少。“后者(ITP)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中最常见的一种。”
血小板减少症不会随时致命,但会让患者和家人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不敢结婚怀孕,也就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正常人也经常会发生小血管破损,因为有足够的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所以一点点出血会很快被止住。甚至因为凝血过程是不知不觉中快速启动的,很多时候你都意识不到自己发生了出血。
比如平时干活时,一不小心碰了手一下,即使皮肤没破,皮肤下边小血管就已经破了,过几天一看,一块瘀青;再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刷着牙,牙膏沫变红了;有人曾经发现,便秘时上厕所使了很大力气,转天一照镜子,眼眶周围出现好多小小的皮下出血点。
数据显示,成年人的ITP年发病率为每十万人2至10例,尤其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和育龄期妇女。周虎教授说:“成人ITP的发病率,在60岁之后逐年上升,80岁到达顶峰。”
血小板减少症虽然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慢性病,但好在它不属于恶性病,也不会遗传。“ITP不是先天性疾病,临床没有充分的依据和数据,能说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会遗传给下一代。”
但因为血小板减少症偏爱40岁以下的育龄女性,因此很多患者也比较担心,患了ITP之后,还能生育吗?
周虎教授说,首先该病不影响生育功能,也不会导致流产概率增加,但是怀孕可能会加重病情,血小板计数减少更明显。因此,需要在专科医生的规范治疗中,指导患者顺利度过孕期,避免出血事件。当然,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都需要达到所需的最低血小板数量水平。
今年51岁的黄女士,被确诊血小板减少症已经11年,其间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病情相对比较稳定。虽然偶有病情反复,但在医生及时干预下,并未发生意外事件。
因为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症,所以当地医院建议她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该院血液九病区丁冰洁博士接诊后,检查发现黄女士牙龈有渗血,双腿也存在散在的皮肤出血点。
“患者在来院之前两天,已经发生了少量的脑出血,在当地治疗过程中,患者再次感觉头痛,血压升高,再次检查提示脑出血面积扩大,已经形成脑疝,出现了意识障碍。”
后经规范治疗,专家团队及时阻止了患者的进一步出血。“因为患者这次的血肿位于运动区,破坏了患者的脑功能区皮质功能,所以患者可能会留下左侧偏瘫的后遗症。”
对此专家提醒,ITP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规范用药。“有些患者和家属担心药物用多了有副作用,在治疗稍微好一点时自行停药,于是病情反复而持续加重。”
丁冰洁博士提醒说,如果发现血小板减少,可以到血液科,让专业医生进行评估,来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