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荔枝上市,很多人打着东坡先生的名号,“恶补”荔枝过嘴瘾。殊不知,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的,尤其是儿童,严重可致死。到底什么是“荔枝病”?听听江苏疾控专家的说法——
“荔枝病”不是传染病,与吃荔枝有关,但不是所有吃荔枝的人都发病。连续几天或一次大量吃荔枝后容易发病,特别是儿童。
“荔枝病”,通俗地讲就是急性低血糖症,前期表现为出汗、肢冷、腹痛等症状,其中严重的会突然抽搐、昏迷、瞳孔缩小,甚至呼吸衰竭等。给予葡萄糖治疗后仍昏迷的病人,可能发展到脑水肿阶段。
(1)荔枝中含有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柳叶刀》杂志2017年发表的科学研究认为,这两种物质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合成,进而显着地降低血糖,是引发急性低血糖症的主因。这一效应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在未成熟的荔枝及荔枝核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成熟果实,食用未成熟的荔枝更易患病。
(2)因为荔枝含有较多的果糖,而人体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人体虽然可以通过果糖提供能量,但必须经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才能为人体所利用。一旦过量食用荔枝,便会有大量的果糖被运到“肝脏工厂”等待“加工”。但如果转化酶“供不应求”,一些人尤其是儿童对果糖能力转化能力较差,果糖的升糖指数比较低,就无法抵消人体消耗葡萄糖的速度,而导致血糖含量降低。
(3)在以上第二点的同时,因为不能完成过量果糖的转化工作,造成大量果糖驻留在血液内,刺激胰岛β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特别是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含量(即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较低时,摄入过多果糖,大脑可能会收到已进食的错误信息,又没有食欲进食,胰岛素还在不断降低血糖,双重夹击,最终结果就是血液内葡萄糖供给不足,影响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所谓“荔枝病”的症状。
(2)不要过量食用:按照膳食宝塔的推荐成人每天摄食水果200~350克即可。“日啖荔枝三百颗”是肯定不推荐的,建议适量食用。儿童酌情少量。
(4)有口腔炎症(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肿痛、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糖尿病的病人谨慎食用鲜荔枝。
(6)及时纠正低血糖。因进食荔枝而引起低血糖者(头晕、乏力、出虚汗等),可喝些白糖水纠正低血糖,症状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