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火了!多家新能源公司股票涨停,能源巨头特斯拉涨幅超600%,马斯克的身价也暴涨100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二名。同样是搞新能源汽车,有人赚得盆满钵金,有人却一败涂地,黯然离场。
2019年,杭州长江汽车被法院批准破产重组。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车企,经过12年的亏损,如今只留下30亿的烂账和高达190项的法律诉讼。曾经投资51亿的李嘉诚,最终也落得一地鸡毛。
如今长江汽车的境遇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它过山车般的经历,也再一次警醒所有企业家:人间正道是沧桑。长江汽车到底是怎样从“一代神话跌落神坛的呢?我们一起细数它没落的原因:
长江汽车是全国第二个拿到国家造车资质认证的企业,起点之高,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靠着这个优势,长江汽车选择疯狂扩张版图,先后在杭州、贵州、昆明等地拿下千亩地方建工厂。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将工厂开遍了大江南北。当时的长江汽车领跑新能源汽车,一时风光无限,在第三年,就发布了四款车型,涵盖了SUV、商务车、公交和中巴客车四个赛道。扩张后的长江汽车无人能比,创始人曹忠甚至喊出:打造“亚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总产能要超过60万辆!
随后李嘉诚察觉到这个投资风向,五年内先后投资51亿,成为长江汽车背后的大金主,长江汽车也一度被冠上“李嘉诚造车”的名头。
从国家补贴降低开始,长江汽车就出现了资金流断链,也导致了后续的经营困境。由此看来,长江汽车似乎是打着造车的名义,薅国家的羊毛。在2015年,国家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超过3000亿,再加上地方补贴,一辆纯电动大巴车,可获得高达60万的补贴。
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并没有尊重市场规律。因为这个政策会让车企只管造车,不用销售。补贴没有用在研发上,也没用在管理上,只用在了造车上。很多企业玩起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拿到补贴的电车,拆下电池再造下一辆电车,“骗补”成了新能源车企的发家之道。
2019年,中央补贴下降,并开始排查全行业93家车企,其中72家存在骗补问题,这场“骗补游戏”至此结束。也是在这一年,电动车市场开始面临洗牌,很多新能源汽车颓然倒下,其中就包括长江汽车。当时长江汽车被爆出拖欠300多名员工5000万的工资,李嘉诚也申请长江汽车破产,并要求曹忠偿还11.9亿港元的欠款。曹忠一年内65次成为被执行人,“一代神话”长江汽车从此走上了末路。
长江汽车的落幕既是一个企业的悲剧,也是工业制造业的一个深刻教训。长江汽车的悲剧也是告诉我们: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做不成企业,只能做垮企业。长江汽车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家做企业,既要学会用人,更要学会做人,既要把重心放在创新,更有家国情怀,要心系国家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就民族大业,而不是学习投机取巧,骗取国家补贴这样的计俩。因此企业想长久发展,还是要走研发创新的正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