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至此,从907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动乱宣告结束。
赵匡胤不想待在后周选定的汴梁做都城,他的目标,是洛阳。历朝历代,但凡定都长安和洛阳的王朝,无比威服四海,声名远播,赵匡胤深知长安早已不适合建都,所以他力主迁都洛阳。
洛阳的兴起,和关中的兴起密不可分,早在西周时期,周朝就将都城选在关中的镐京,后来是秦朝的咸阳,西汉、隋唐的长安。
定都长安有利于更好地向西经营,而向东方向,则必须经过洛阳,这时的洛阳就成为长安经略东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地位至关重要。
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劳役,修建几千公里的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中间以洛阳作为中转点。洛阳是当时天下交通转运的中心,起着沟通南北的巨大作用。
从那时开始,洛阳的地位就大有超越长安之意。因为这里有长安难以企及的运河优势,天下漕运,就是从这里转运到长安的。而在唐朝后期漕运经常晚点的情况下,长安的地位就已经岌岌可危。唐德宗甚至差点因粮食死于哗变的禁军。
先是长安被毁,再也不适合建都,都城选在了汴梁,在后来是南北京,长安的帝都神话彻底终结。所以,与之相伴相生的洛阳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黄河是漕运从洛阳向长安转运的水上通道,自然是天然便利,但是此时的黄河因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导致河中泥沙骤增,洛阳段运河的淤塞几乎从开通之日起就开始了。
泥沙的淤塞是可怕的,不仅导致水深减小,不能行船,而且抬高了河床,让黄河在下游成为地上悬河,这是两岸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这种情况下,大一统王朝还好些,有足够能力整治黄河、疏通运河,而一旦王朝衰落,对河道整理力不从心,洛阳的噩梦就随之而来。
和长安不同,洛阳没有长安那般有八百里关中沃野作为腹地,洛阳周边群山环抱,盆地狭小,但正是因为这样狭窄的盆地让洛阳失去了和其他城市一较高低的机会。
加上安史之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在宋朝经济重心彻底向南方转移,整个北方都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交通之便的洛阳更是被彻底遗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