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生(1910-1948),又名刘伟光,刘立贞,出生于河北河间县台头村一家农户,6岁丧父,与寡母、弟弟长年在牛棚里生活。他从小因上不起学,只好每天到学堂窗外听课,从不间断。教书先生被他的好学深深感动,于是收他为学生。他刻苦读书,指望将来有份工作,能养活家人。随后,刘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因闹学潮,学校宣布提前放假。他从学潮中受到深刻教育,认识到这个腐败的社会必须改造,便只身到北平寻找改造社会的途径,并考取北京大学,并在学校入了党,找到了一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之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亚生和当时的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加入八路军,先是担任旅长王震的秘书,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刘亚生严格要求和磨练自己,很快适应了艰苦的斗争环境。在革命的大熔炉中,刘亚生成长很快,先后担任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着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作为人民战士,他严格要求和磨练自己,经历了抗战的炮火硝烟和根据地建设的艰难困苦,在晋西北、晋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旗帜,开发出万亩良田,年轻才俊的他,经历着血与火的奋斗。
1944年11月19日在延安东郊飞机场举行阅兵式毛泽东、朱德在贺龙、王震的陪同下,检阅南下的抗日支队全体官兵
在南下支队南征的过程中,刘亚生不顾自己病体初愈,坚持随军南下,严格要求自己,几年的戎马生涯倥偬而过,在这座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实现了一个知识青年向革命军人的转变,成为旅的高级将领——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以30万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原军区部队分三路杀开血路,冲出重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按照部署,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359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军右翼向西突围。当时,敌人调集重兵前后左右围追堵截,部队经随县进入枣阳地区,在桐柏山区连日与堵截之敌激战数次,正准备围攻淅川守敌时,尾追敌军迫近,面对滔滔江水和尾追之敌,旅长部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抢渡丹江,抵鄂北南化塘一线,与敌人展开血战,进入陕西商南地区,这里人烟稀少,山路崎岖。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队伍日夜兼程,行军中刘亚生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伤员,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令刘亚生的肠胃病复发,呕吐不止,旅长担心他这样再也经不起行军的颠簸,就让他与妻子何薇化妆经国统区去延安。旅长本是好意,但由于叛徒的指认,夫妻二人在行至陕西黑山镇时,被敌人发现逮捕,被叛徒杨言钊认出出卖了他。当敌人知道刘亚生是高级将领时,欣喜若狂,令不惜一切代价要刘亚生投降,当天,就被送到一座豪华的小公馆里,单独“优待”起来;接着,许以高官厚禄利诱,让叛徒劝说感化;同时,一名高参前来,还带来一名女特务,说是专门来“招待”他。面对金钱美色、高官厚禄,刘亚生丝毫不为所动,无计可施的敌人又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吊打、坐老虎凳、电刑,各种酷刑都用上了,但都丝毫没有动摇刘亚生的革命意志。
实在无奈的敌人就让他已经投敌的妻子何薇来劝降他,当知道何薇已经依附敌人后,他破口大骂,并写下离婚文书,终结两人的关系,对他已经无奈的敌人,以“高级战俘”的名义将他押解到南京,关在国防部看守所。在狱中,他受尽酷刑折磨,面对敌人“你到底有没有一点转变的可能”的讯问和死亡威胁,刘亚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没有,永远也不会有你们说的转变!”“我从加入共产党的那天起,就把个人生死置于脑后,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个人生命有何可惜!”“值得欣慰的是,我没有给共产党员的称号抹黑,没有给三五九旅丢脸。”刘亚生始终抱定自己的信仰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此时此刻,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性的反攻,国民党迫于形势的重压,监狱制度也愈加严苛。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即将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亦将挥戈南下,直逼江南,敌人在行将灭亡之前,开始疯狂的屠杀。1948年的冬季,几声隆隆的炮声,打破了南京寂静的黎明,城北临江兀立的燕子矶,静静潜伏在一片晨雾之中,宛若振翅欲飞的矫燕。透过浅红色的曙光,不时映照出一个清瘦而挺拔的身躯,站立在南京栖霞区观音门外燕子矶头,并在他身上系上一块大石头,他就是坚贞不屈的刘亚生,敌人对他最后的通牒:“给你最后一点时间考虑,你到底有没有一线转变的可能?”
刘亚生的脚下,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不知疲倦的长江水,在晨曦的映衬下,竞相流向东方。江水不绝于耳的击罄之声,仿佛在告诉黎明醒来的世人,一个壮丽人生告别的来临。此时此刻,北方传来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刘亚生心情无比激动,昂首挺立,面带笑容,向着北方对敌人轻蔑地答道:这悦耳的炮声,就是我对你们的回答!绝望之下的敌人,惨无人性地把刘亚生推进了波涛汹涌的滚滚长江之中。
他的老上级、开国上将王震闻听此噩耗之后,泪流满面,含着热泪写下“德才兼备,英勇牺牲的楷模——刘亚生烈士永垂不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