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有仓廪殷实的“丰景”,还有山村蝶变的“惊喜”,村庄干净整洁,产业蓬勃发展,笑脸幸福满满…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3月19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上午,与会人员“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大安区牛佛镇农科村、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沿滩区九洪乡三河村、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贡井区成佳镇杨柳村、荣县铁厂镇黑观音村,实地考察新时代“盐都乡韵·和美共富”精品村建设情况,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313.96万余元,比2019年增长了32倍……”在沿滩区九洪乡三河村,乡党委书记陈胜利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站在观景台上向远处瞭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图”:连片的产业园里,村民们正纷纷抢抓农时有条不紊开展水稻育苗、西瓜幼苗移栽……为新一年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三河村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大力发展高粱、大豆、西瓜、稻虾、稻鱼等特色产业,建成了“高粱+大豆”等集体经济项目产业基地3个,盘活闲置资产打造餐饮服务中心,培育近郊农耕研学、采摘垂钓等农旅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贯通联动发展,蹚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今年,我们还将新发展水果玉米、贝贝南瓜、羊肚菌等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陈胜利信心满满说出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不止三河村,其他村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
比如:贡井区成佳镇杨柳村创新推广“高粱+大头菜”粮经复合模式,建成高粱标准化产业基地和大头菜基地,将“龙须淡口”大头菜打造成为航空食品;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围绕“冷吃兔”产业延链补链,建成3个肉兔养殖基地,形成集肉兔养殖、精深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打造柑橘栽培基地,配套建设农副产品初加工厂,深耕柑橘全产业链……这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0万元,呈几何式增长。
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勾勒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沿着蜿蜒的水泥公路一路前行,青瓦白墙间,充满乡土气息和年代感的“农民画”映入眼帘;房前屋后草木青青、花团锦簇,出门即见景;环境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颜值”显着提升……无不展示出农科村治理有效的“和美”之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农科村在乡村治理中积极探索新模式,以“乡情小院”为抓手,将乡村治理延伸至村落小院,让“村里事”变“家家事”,实现村民从“看戏”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转变。
何为乡情小院?镇党委书记徐智斌解释,就是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以“院”为单元打通乡村治理的“末梢”,集中开展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积分评比等各类活动。
在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这样的“乡情小院”就有2个。该村大力推广“党建+院落”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集约化,以院落“小美”促乡村“大美”。“乡情小院成立后,院内的34户人家便成了一家人,凡事商量着来,关系十分融洽。”村民陈才英说。
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利用独特红色资源优势为乡村治理赋能,全力打造红色小院,定期开展惠民政策宣讲、红色影片展映、环境卫生整治、“小院坝坝谈”等特色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融合机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罗玉良家庭五颗星、罗少洪家庭三颗星、周淑芳家庭两颗星……在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岩上人家”的公告栏上,有一张和美家庭评比示意图,“晒”出今年1至2月该“乡情小院”34户家庭的评比情况。
评比依据是什么?村党支部书记聂真华解释,就是在最美卫生家庭、最肯帮忙家庭、最勤快家庭、最孝顺家庭四个项目中的评比得分情况,且只有没有扣分项目的家庭,才能参与和美家庭评比。如果连续两次同一个“四个最家庭”得票数最低,将会列入黑榜公示。
“‘惩罚’其实不是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涵养良好家风,树立文明乡风,让他们能更好参与到和美乡村的建设中,助力乡村振兴。”镇党委书记闵利说。
同样,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通过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公婆”“最美媳妇”等系列评选,引导教育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参与美丽村庄建设,使群众看得见、能参与、有感触。
文以化人。大安区牛佛镇农科村通过丰富乡土文化,推动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今年春节,该村还依托“乡情小院”,举办了首届“村晚”的农民教育文化活动,厚植村民文化认同,涵养了淳朴向上的乡风。在沿滩区九洪乡三河村,村晚、坝坝宴等活动也推动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如今,乡风文明“软实力”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