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炉烧饼献双亲”“征孝廉不就”,隋朝孝子张清丰的故事在河南清丰大地传承千年,造就了清丰县厚重的孝道文化底蕴。位于清丰县马庄桥镇的马庄桥人民法庭是清丰县人民法院打造的专业化家事审判法庭。近年来,该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忠孝、仁爱、礼让、和善”的敦厚民风,逐步探索形成了“丰调孝和”家事审判新模式。
近日,一场巡回审判在清丰县某村村委会举行。80岁的李大爷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老伴去世后,李大爷的赡养问题被三个子女互相推脱。一气之下,李大爷将子女告上法庭。马庄桥法庭庭长、家事法官贾荣荣前期多次与被告联系,做调解工作,三被告对赡养细节的处理争议很大,调解陷入僵局。
为此,贾荣荣请来了全县远近闻名的“85后孝女”李冰一起化解这桩赡养纠纷。李冰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的母亲,带母出嫁的事迹感动着整个清丰县,曾被评选为“河南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濮阳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登中国好人榜。
“赡养父母,不仅是亲情伦理,更是法律义务,也是我们孝乡人应该代代传承的美好品德。即使困难再多,大家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老无所依吧。”法官耐心释法明理。
庭审过程中,面对3名被告喋喋不休的争论,李冰皱起眉头:“你们也都有孩子,知道养孩子多辛苦,爹娘把你们姊妹三个含辛茹苦养大,结婚生子,受了多少难遭了多少罪?现如今他们老了,失去劳动能力,当子女的不该尽些孝道吗?”
“像李冰一样的孝道楷模和文明家庭成员参与家事案件调解,在我们院已经成为常态。以文化的力量来唤醒当事人内心潜在的修养和自觉,将法律带入道德语境中求解,使调解取得很好的效果。”贾荣荣说。
为此,清丰法院厚植孝道文化沃土,在马庄桥法庭设置了凸显孝和元素的功能性场所,在潜移默化中让当事人接受孝文化的熏陶。
在邀请孝道楷模和文明家庭成员“坐诊”家事法庭的同时,该院还积极进村开展巡回审判,用孝道文化助推司法审判新成效,以文化之魂解开家事纠纷之“结”。
孙某与吴某离婚纠纷一案,因孙某长期外出务工,对家庭照顾较少。身为妻子的吴某在家照顾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孩子,承担了更多家庭责任。离婚后,吴某居无定所,又患有慢性疾病,要求孙某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联合调解室里,贾荣荣和清丰县妇联派驻的家事纠纷调解员王大姐一边安抚激动的吴某,一边劝说孙某。
“大兄弟,你觉得自己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辛苦,但是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可比打工操心得多。说句不好听的,你请一个保姆,这么多年要花多少钱?心里应该清楚吧。”王大姐耐心劝解,“这么多年来,大妹子善待公婆,教育孩子,让你能够安心出去挣钱。如果不是真心待你,谁能这样做?就这份真心,值多少钱?”
孙某惭愧地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像这种情况,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判决,但是毕竟你们还有两个孩子,想着咱们能够和平解决。”贾荣荣趁机补充。
面对新形势下婚姻家庭出现的新需求、新变化,今年4月,清丰县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妇联等,组建了“家事解纷联盟”,通过建立健全纠纷调解组织、扩充调解员队伍、全面分析共同研判、联合开展法治宣传等,及时有效化解各类婚姻家事纠纷,开出维护家庭和谐的“暖心良方”。
这是清丰法院探索村居微法庭示范点的硬件设施。今年以来,该院深耕数字法院建设,创新打造出村居微法庭、“和睦e家”等平台,以科技助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日前,一起婚约财产纠纷在马庄桥法庭开庭。远在六七公里之外的柳格镇十八户村村两委、网格员和32名村民坐在“村居微法庭”屏幕前,观摩本次庭审。
“村居微法庭的成立,不仅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矛盾纠纷,也打造了家门口的普法课堂!”网格员左飞燕说。
村居微法庭平台实现了视频实时连线、纠纷调处在线指导、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法律知识的定点普及。截至今年9月,该院已选取6个乡镇建成村居微法庭。
该平台以让家事纠纷研判更加可观、可管、可判为目的,通过科技力量,将纠纷线索排查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与全县综治中心平台对接,实现纠纷无死角排查、无缝隙联动、无断档研判,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点,持续探索实质性预防、化解家事纠纷的新样态。今年1至9月,该平台已排查家事纠纷130余件。
“清丰法院将积极拓宽家事纠纷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升家事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实现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切实将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家事纠纷治理新格局。”清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永正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