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大戏《人世间》未开播之前,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剧照,点燃了观众的岁月回忆——朴素的着装、简陋的家具、生活的艰辛被照片中的一束柔光和一家人生动的笑容融化,富有张力的画面,定格在哪段岁月?让人情不自禁地穿越历史。
拍《人世间》时,在导演李路的力荐下,摄影师袁彬参与了该部剧作的海报、剧照等拍摄创作工作。历史波澜、市井之殇、亲情流转……就这样在袁彬的底片中徐徐展开。
袁彬自称只是一个“会照相的人”,否认“艺术标签”。但他同时有着强烈的工作自觉,“影视作品上映前,需要由静态作品展现,令观众产生观影期待。而影视剧海报、剧照就承担着这项重要任务。它是对剧作的高度概括和诠释,也是一次再创作。”
不同于风光摄影中自然界给予创作者的“神之一手”,一张张鲜活的剧照细品下来,可以感到袁彬的镜头下,常有的是“无住生心,潜心偶得”的妙处。
袁彬来自山村,少时第一次看到来家乡拍照的外地人,好奇地追了好久,请求那个带“神秘盒子”的人允许自己看一眼“小玻璃框”中的世界,“我被取景框里的世界惊呆了,哇,它竟然这么美!”
“当我拿着打工赚到的第一笔钱来到心仪已久的相机前时,才发现手里的钱不及相机价格的十分之一。我在那里站了一个下午,不舍离去。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使你越挫越勇。”袁彬自述道。
自1993年入行,袁彬先是师从上海摄影界的著名“四少”之一吴兆华老师,很快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转而主攻影视剧海报、剧照等艺术创作,多与知名影视公司合作。面对曾有的辉煌,袁彬只是淡淡的一句:“俱往矣。”
早年,袁彬曾拍过商业广告,运用光线、角度,最后精致修片,来展现产品优异特性,也是一次再创作。“虽然这件商品是‘无感情’之物,但我们拍摄者要对它注入情感。好的照片出自你的内心世界,有爱才能令它呼之欲出。”面对自带“感情”的戏剧背景,袁彬的创作意识则更加强烈。他深知电视剧海报是一部电视剧的名片,而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
李路导演对于《人世间》的定位,是“充满人情味”,那个年代的人情冷暖,友情、爱情和亲情,永远是闪光点。内敛的袁彬在谈到剧组拍摄经历时,首先给出一个词:悲情。当被生活逼到绝境的郑娟,望着“为五斗米下跪”的郑母,满含凄切地喊了一声“妈”的时候,镜头后的袁彬直接泪奔,“大滴眼泪瞬间滴落在了手中的相机上”。借用巴金先生的一句话:“我之所以摄影,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拍摄《人世间》之初,该片已被迪士尼购买了海外播放权,如何兼顾国际视野,讲好这一宏大的中国故事?剧照是见微知著的窥点之一,袁彬与李路导演不谋而合:“你如果想要去说教,那起到的一定是反面效果。只有你的故事讲得生动、贴近人心,有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才会真实可信。”
基于此,袁彬拍摄出了《人世间》里的“六君子”群像照。这是摄影师光影物语——它是那个时代的群体缩影,灵魂有碰撞,但更有彼此间的体恤、理解和帮助,构成人类最基础的价值观和最基本的感情。这张群像照里囊括了“破旧的厂房,逼仄的街巷,冰冻不平的路面,年轻的笑脸,却掩饰不住青春的躁动与时代的迷茫……”
物质贫穷不是谁的错,也无法阻挡灵魂的丰盈。画面的张力之下,是时代大音希声的呼喊:朋友,我想真正走近你们!
当朋友赞赏他的艺术创作时,平时温良谦恭的袁彬说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喜欢的事情。而对于每一帧画面几近苛刻的延展意境,内外兼修的视觉效果,都在佐证着袁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行为准则。
生活中的袁彬敏于行而讷于言,但他在每次拍摄前会与拍摄对象热络地聊天,了解被拍摄者独特的一面。
“拍人物很难,人是动态的,需要你及时捕捉到对方一瞬间的内心世界,然后投射到镜头里。”平行空间的另一个自我,在此时此刻的叠映,也可看作精神图像之于胶片感光、显影、成像的过程……而这些,构成了袁彬每一张作品的独特质感。
每次参加剧组拍摄工作,袁彬都要求自己以及团队事先熟读剧本,“只有深刻读懂了剧本,才能拍出好的片子。”“要将生活中的演员与戏中的角色区分开来,然后才能拍出‘戏剧需要的人’。”
戏剧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勇敢者的游戏。对内容的坚持,对品质的坚持,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早在2016年拍摄映刻时代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时,袁彬就与导演李路结为默契的工作伙伴,镜头前动静转换的不同创作,让两人共同架构着“高于生活”的艺术多面。
他曾提出为李路导演拍一张照片。他请李路导演背对镜头而立,并为他递上一杯红酒。这张单人剧照堪称经典:形单影只的画中人,折射出前行者的孤独感。左肩的暗调是压力,右肩的追光是希望,铁肩担道义,脚下的路终究会一片光明。无论怎样的障碍重重,手里的那一杯红酒就是勇敢者倔强的浪漫!极具戏剧张力的深刻隐喻,预示着“反腐剧史上最强一战,即将上演”。
而在与主演之一许亚军“漫无目的地聊天”中,袁彬瞬间捕捉到了人物深邃的眼神和微表情,一张灵魂闪现的作品由此诞生。剧中高育良书记的剧照也同样传神,若有所思的表情带着凝重,深邃的眼神似有一层薄霜;陆毅与张志坚的师生关系本应教学相长,但结局却是背道而驰。袁彬为这张剧照设计了以“四君子”之一的竹为前景,师生二人相背而立,逆光的师长无法判断真实情绪,画面肃穆,似有一场风雨欲来的压迫感,放弃了原则,斯文也成为败类。
《人民的名义》群体像构图预示了剧情的纷繁复杂,粗粝的石柱撑起的建筑布景,彰显着威严与压力;各具情态的人物与人性,暗示有一场正邪善恶的交锋;灰黑色的基调带来的压迫感,在鲜红的“人民的名义”五个大字的冲击下,隐喻着激浊扬清,匡扶正义,人民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自《人民的名义》开始,到《巡回检察组》、再到《人世间》等拍摄工作的进行,王绍林与袁彬成为最佳拍档和良师益友,袁彬的作品不仅得到了李路导演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美术指导王绍林的高度赞赏,在数次合作的磨合中,“战友”的赞誉无疑是对自身摄影作品艺术价值的珍贵肯定。
在《人世间》的剧照中,袁彬留下了这样一瞬:周秉昆父子俩并肩走在城市的街头,蓝色衣裤、黄色帆布包、二八自行车、驶向镜头的有轨电车,年代剧的氛围感“爆棚”。虽然岁月幽深萧瑟,但作为摄影者,把温暖光芒给予了那段时光。
这是袁彬对于戏剧的另一重创作,戏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够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事、被忙碌甚至艰苦的日常掩埋掉的点点滴滴,再平移倒放到戏剧中去。在他人的故事里,发现属于你我的悲欢离合、顺流逆流。豁然间惊鸿一瞥——那些被我们匆匆踏过的岁月里,原来有如此多的感动。
强烈的创作意识让袁彬对于每一个画面的诞生总是审慎到如履薄冰,“艺术评论往往是主观的,因此从艺术评论的角度看艺术作品很简单,但是以艺术高度去创作它却并非易事。有人常以个人观点去评价作品,而我在观赏他人作品时更希望读出我个人的感动。”
反复强调作品的“感情”要素,无疑在传递着一种信息与信念,那就是摄影师对于作品的态度,即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社会良知对待被摄对象,同时,作品要有视觉冲击力,过目不忘,震撼心灵。
无论是作家梁晓声的睿智深邃,还是演员辛柏青的亲和柔软,都在袁彬的“黑白世界”里呼之欲出。“这些年黑白胶片摄影得到了复苏,它还原度特别强,在卤化银材质的参与下成像细腻、真实、生动,有数码相机无法比拟的质感。它稳重、干净、有情感、使人联想。”
十几年的创作历程给了袁彬丰厚的积累,从工于“加法”到现在精于“减法”,“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找寻似乎更令他倾心——“如果在众多的摄影作品中感觉这些都不错,那么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如果在这一次的拍摄过程中唯有那么一两件作品令我自己和被拍摄者怦然心动,那才会让自己安心——哦,我要的就是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