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不是猛龙不过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 > » 正文

清朝丧失主权连人事调动都不由己袁世凯的去留本质是美日斗争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袁世凯在当民国大******的时候,签署了丧权卖国的“二十一条”,从此以后他就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卖国贼”。但其实袁世凯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不讨好,不光中国人嫌弃他,日本也厌恶与排斥他。袁世凯早年在朝鲜驻扎时,便以强硬的手段处理日本侵朝事件,而且时常占据上风;后来进驻清廷中央之后,袁世凯也一直想搞“联美抗日”,对日本一直持有怀疑与敌视的态度。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日本怎能不恨袁世凯!就在载沣执政之后,日本除掉袁世凯的机会来了。

  1908年11月,春秋鼎盛的皇帝光绪辞世,紧接着大清朝的擎天柱慈禧太后也咽了气,清廷最高权力一下子出现了巨大的真空。随后小溥仪登基,但他只是一个幼童,真正的权力则交由其父亲、时任大清摄政王载沣打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晚清朝局也即将迎来一场“地震”。

  中国一直有“擒贼先擒王”的传统,既然要改组旧朝堂,就必须拿一位重要人物开刀,这样才能起到杀鸡给猴看的警示作用,而这位被选中的人物,自然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大臣袁世凯。

  事实上,在慈禧去世之后,朝野内外已经出现了一波激烈的反袁浪潮,无论是身处海外的康梁维新派,还是朝堂之上的反袁势力,一封封激烈的“讨袁檄文”接连出现,仿佛袁世凯不倒,大清就一日不得安宁一般。

  载沣虽不是倒袁运动的始作俑者,但却对这种现象乐观其成。因为作为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他一直对袁世凯当年在戊戌变法时的“叛徒行为”心存芥蒂,从而想要拔出这颗眼中钉。但在奕劻与张之洞等其他重臣的劝说下,载沣并未选择将袁世凯处以重刑,仅以“足疾”为由将其罢免。

  1909年1月5日,袁世凯在下发圣旨当天,就携家眷凄惶地离开了北京,返回家乡“养足疾”去了。

  看上去从反袁事件出现到袁世凯离京返乡,都只是中国内政,并没有其他国家居中干涉。但问题就在于,当时已经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清政府,真的有纯粹的内政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看似简单的权力斗争背后,其实隐藏着难以捉摸的国际因素。

  袁世凯一向奉行“联美反日”政策,因此在他被罢免的当天,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将此事发回美国,在柔克义的报告当中,他直接将清政府的行为定性为“满族官僚的反动行为”,进而请求美国政府对清政府进行施压。同时,柔克义自己也没有闲着,他希望能够联合其他国家的公使一同向清政府表达抗议,但柔克义并不知道,他希望联系的日本,正是清政府驱袁行动的受益者,眼下袁世凯滚蛋了,日本正坐享其成呢,怎么可能跟美国一同抗议?

  无奈之下,柔克义只得联合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英国公使朱尔典,一同前往朝廷会见庆亲王奕劻,并提出严正的抗议。但庆亲王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他自然知道如何“哄骗”柔克义并使其满意。就这样,柔克义十分满意地带着庆亲王的虚假回复,再度给美国政府发电。

  柔克义已经完全被奕劻的话绕进去了,他坚信美国的介入载沣不会不当回事,袁世凯的复职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事实上,载沣虽对美方的施压十分重视,但他的做法也只不过是提拔了张荫棠与周自齐等同样亲美的官员上位而已,袁世凯还是赋闲在家。

  在袁世凯下野之前,1907年,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日俄两国,却签署了合作协约。面对两大强国的夹攻,袁世凯也产生了联合美国,进而建立“中美德三国联盟”以对抗日俄的策略。

  1908年,袁世凯派遣唐绍仪前往美国,一为借款,二为促成中美德三国联盟。但这却遭到时任******罗斯福的拒绝,可以说当时美国虽对日本的大肆扩张十分关注,但却不想与清政府结盟,至此袁世凯极力倡导的的中美德结盟计划完全破产。这也为反袁派提供了重要的反袁借口,成为载沣罢免袁世凯的重要理由。

  事实上,早在袁世凯派唐绍仪赶赴美国之前,日本便一直对这位坚定的反日联美者保持密切关注。唐绍仪赴美之后,日本十分担心中美结合会对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造成巨大的打击。但日本是无法在中美谈判过程中使绊子的,能做的只有清政府那一边。

  此时的朝廷,慈禧已经去世,当权的是以载沣为代表的青壮派。为此日本派遣特使与载沣方面进行沟通,许诺坚决支持载沣执掌大清。日本人的承诺竟然还有人信?但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就真信了,将日本视为一针强心剂。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