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谁会开走刘强东的车上热搜西安90后女生成猛士越野车新主人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 > » 正文

智己这一拳打到了谁?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那么,曾与智己“并肩作战”,共同拉动上汽新能源品牌向上的飞凡,这次真的要被“比下去”了吗?被业内认为“要下沉”的飞凡,要“沉”到哪里去?

  2020年底,智己手握来自上汽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张江高科三方共同投资的100亿元,开启了“创业之路”。

  两年后,2022年3月,智己推出首款纯电轿车智己L7,指导价为33.88万—57.88万元;今年2月,智己又推出了其中大型纯电SUV智己LS7,指导价28.98万—45.98万元。

  智己太想把车卖好了。从推出第一款新车至今,智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自己制造话题,寻找对标的竞争对手,以此为新车预热,提振销量。

  刘涛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己L7、LS7对标宝马5系、宝马X5。但遗憾的是,再高的声量,都未能给智己L7和LS7带来可观的销量成绩。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智己仅售出新车4811辆,月均销量不到700辆。今年前三季度,智己累计销量为1.51万辆。

  根据刘涛此前表述,智己2023年的销量目标为4.5万辆。按此计算,智己前三季度仅完成今年全年销量目标的33%。

  对于此次刚刚发布的智己LS6,刘涛也多次隐晦表达该款车要对标的车型。其曾大方地表示:“新款阿维塔11 、蔚来的ES6 、特斯拉Model Y,智己LS6无论是性能还是智能化功能,都有明显优势攻擂特斯拉Model Y。”

  此外,刘涛也不“放过”线上市,在社交平台表示智己LS6是一款“更大、更快、更靓”的“6”,并言明“标杆就是用来被超越的”。

  有人说,智己此番造势是“虎口夺食”。然而事实却是,当智己LS6价格区间公布之后,业内的视线 、特斯拉Model Y和小鹏G6的身上,而是聚集到了其“胞兄”——飞凡的身上。

  不得不承认,智己LS6是有实力的,这款车绝非“赤手空拳”。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包括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等硬核配置之外,其对市场最大的吸引力,还是较低的价格。

  由此,智己拿出极具诱惑力的“低价”。智己LS6四大版本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为:智己LS6 MAX超强性能版,29.19万元;MAX超长续航版,27.39万元;MAX长续航版,24.99万元;MAX标准版,22.99万元。

  刘涛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智己LS6的最终定价在公司内部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确损失了相当一部分毛利,听上去是一个“掀桌子”的价格,但一家车企要参与市场竞争、留在牌桌上的话,保持产品和品牌热度更重要。

  首先是产品推新的节奏和时间。当智己推出L7后,飞凡推出了R7;智己发布LS7,飞凡也发布了F7。

  其次是配置。智己L7与飞凡F7、智己LS7与飞凡R7,彼此之间长、宽、高、轴距的差距均不到100mm、电机参数相差无几,电池都用宁德时代,悬架都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舒适性、车机互联和辅助驾驶配置,同级别车型也差别不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价格方面来看,智己与飞凡的市场受众理应不该重合。根据两者规划,飞凡主要布局20万—40万元区间,负责中高端市场;智己主要布局30万—50万元区间,负责高端市场。

  然而事实却是,由于配置和性能差异性不大,且两者销量均不佳,导致智己在价格上出现了高端下探,“降维打击”中高端飞凡的现象。

  据了解,最初,智己L7自认是与“56E”同级的40万元级车型,但在遭受市场反馈痛击后,直到2022年12月方才推出33.88万的后驱版车型;到了智己LS7上市,更是将价格下探至31万出头。

  根据乘联会数据,智己L7自2022年6月份开始交付,到2022年12月份累计销量不足5000台。飞凡2022年全年销量仅14532辆。

  若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此前的言论“独立汽车公司年销10万辆是及格线”来评判,智己和飞凡皆尚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眼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要想活下去,都很难避免卷入“价格战”的漩涡。面对智己的低价打击,飞凡能拿出的见效最快的反击工具,或许还是更低的价格。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据多位接近上汽集团人士透露,上汽集团旗下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品牌‘智己汽车’将以20万元为产品定价的分界线,二者将彻底划清界限,以避免在同一价格区间的市场竞争。”

  据悉,飞凡汽车未来的车型将定价在20万元以下,主攻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肩负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量重担,待新品车型上市后,飞凡汽车以往发布的、价格超过20万元产品如飞凡R7、飞凡F7将不再作为主推车型进行销售;智己汽车的产品将定价在20万元以上,继续承担上汽集团品牌向上的重任。

  换言之,当智己价格下探至20万元边界,飞凡能做的只有“退让”,将价格退到20万元以下,以避免和智己的“针锋相对”。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飞凡整车价格低至10万—20万元区间,其无法避免的对手,依然是其“同胞”——荣威。

  然而事与愿违,多年来,在荣威新能源向上冲击的路上,其销量数据较好的是荣威ei6 MAX,月销量有1000多辆,但这款车的价格还是在15万元以内。可见这么多年,无论是在燃油车领域还是新能源领域,荣威都没能把品牌价值提升起来。

  太平洋汽车网数据显示,今年1-8月,荣威的销量勉强突破十万大关,相较于年销顶到46万的2018年,已然不可同日而语。若继续照此下去,今年能否突破15万,似乎都已经是荣威的一场大考。

  实际上,对于智己、飞凡和荣威而言,三者的症结很是类似,都是在“高端路”上不断价格后退。而后退的结果,均是自家兄弟的“互相厮杀”。

  在上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定位中,名爵主打低端年轻市场,荣威主打网约车B端市场,飞凡主打中高端私人市场,智己主打高端智能市场。

  眼下,被“挤压”的飞凡,位置极其尴尬。其论低端不能比名爵低,而论高端又不能比智己高,如今价格区间又有与荣威新能源车型和重合的可能。换言之,飞凡急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其难免面临被“放弃”的结局。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