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次省时省力的警务服务,一件棘手案件的圆满化解……以法治之“善”,不断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大省山东GDP增速跑赢全国,稳居全国前三。得益于在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上持续用力,强化法治制度支撑、规范涉企执法检查、畅通企业诉求和反映问题渠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山东作为北方经济大省的活力得到释放,彰显挑大梁的大省风范。
姜超,是中建五局的一名项目经理。从2021年起,他所在的项目部入驻济南市历下区,在日常生活中,深深感受到历下公安分局姚家派出所服务营商带来的各项便利。
“工友们不出工地,就能实现居住证办理,特别方便。”姜超介绍,办证的数量,一次少则百余张,最多时超过300多张,往往一天就办理结束,省时又省力。一旦有类似的办证需求,只要约好时间、地点,户籍民警很快就能上门办理,为辖区企业、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企有所需,警有所应。集中办理居住证的高效,只是公安服务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放眼山东,公安机关坚持跟进式、管家式、前移式服务便民惠企,统筹推进“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改革,最大限度利企惠民。
济南公安开辟非驻济高等院校在校生网上落户“绿色通道”;青岛公安深化“免交证办成事”改革、济宁公安推动电子证照社会化场景广泛应用……行政审批服务改革优化成果亮点纷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截至今年11月,全省市、县两级公安机关183个政务服务大厅实体运行“一窗通办”,培养“全科警长”2215名,1770个派出所实行“户籍+”模式,累计服务企业群众512万人次。
“感谢法官!我们的工资终于能发出来了!”今年11月1日,看到账户上收到工资,某物资运营公司员工方圆(化名)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感谢执行法官。
这是济南市槐荫法院办理的一起普通的买卖经济纠纷案,被执行人企业不履行法定义务,执行人申请强制执行。“一旦强制执行后,切断了经营,倘若资不抵债,员工的工资发放更是遥遥无期。”执行局三级法官李承明告诉新黄河记者。
小案不小办。调解过程中,李承明耐心地倾听双方诉求和困难,阐明法律规定和利害关系。经多轮沟通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企业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分期支付拖欠账款,申请执行人也同意给予一定宽限期。在法院监督下,被执行人企业按照和解协议积极履行支付义务。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的一个个小切口、一件件好案例,为山东这座大省的发展提供法治能量支撑。今年6月,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用力的八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解决商业纠纷是评价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法院工作一项基本职能。近年来,全省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今年1-10月,全省法院审判执行案件收案210.2万件、结案182.5万件,审判执行质效持续走在全国法院第一梯队。
2024年伊始,《山东省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若干措施》印发后,推行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开发行政执法证件电子亮证功能,全省21.7万名行政执法人员实现“亮证执法”,以行政执法质量的提升,进而支撑和服务营商环境优化。
严打涉企类经济犯罪。开展“鲁剑”专项打击,严打涉企类经济犯罪,全省立案6332起,抓获12020人,为企业、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8.21亿元。
借助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矛盾的化解,还为企业带来更多阳光。省司法部门开辟涉外法治“新赛道”,积极为企业开放发展提供多元涉外法律服务。成立中日韩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上合示范区青岛片区“法智谷”平台,建立自贸区济南片区、烟台片区国际仲裁院,为全省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平台和机制支撑。今年以来,山东更是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深化“减证便民”,31个执法领域5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免交证明、承诺即办”。
加大法律护企纾困力度,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提供及时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汇聚法治动能。山东律师行业组建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接受企业法律咨询25.1万件,为企业提供法律意见13.5万次,帮助企业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山东以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司法服务,释放法治能量,努力解决企业的卡点、堵点、难点,营造劳动者敬业、企业尊权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了经济更安全、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