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孤寂中旋转几十亿年后,人类才姗姗来迟。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于前一个问题,随着人类演化进程的“拼图”不断出现,考古学家或许终能给出答案。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梅源山南麓的华龙洞遗址中,就藏着这样一块关键的“拼图”:多年间,不断有古人类、动物化石,以及具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等在这里被找到。
群山掩映间,一处看似普通的陡坑,却印刻着30万年前“东至姑娘”一家的“栖居之诗”——古人类化石分属于20个独立个体,其中包含一块完整的13岁左右女性的头骨化石,被命名为“东至姑娘”。
今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组建的联合考古发掘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发掘队)在华龙洞遗址开展了第四次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揭开了该地区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在12月6日至8日于东至县召开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古脊椎所研究员吴秀杰称。
华龙洞遗址首次发现于1988年底。自2014年以来,联合考古发掘队累计发现包含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8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
“通过综合研究,我们确定华龙洞人生存时间为33.1万年前至27.5万年前。这群古人类以山洞为栖息地,是一个20人左右的‘大家庭’。”吴秀杰说。
在这一家中,最重要的当数“东至姑娘”。既然找到了一个完整的头骨,那么包括“东至姑娘”在内的华龙洞人到底长啥样?
通过数字化三维人像复原技术,“东至姑娘”万年后得以再现人间。人们对更久远的古人类的印象是前额倾斜、嘴部极为突出,但与“前辈”不同,她的面部更扁平,眼眶较高,头骨也更纤细。在她的脸上,甚至出现了类似下巴的结构,而下巴是现代人独有的标志性面部特征。
对于种种区别和联系,吴秀杰解释说:“华龙洞人属于一种从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虽然还保留了部分原始特征,但总体上面貌特征已经接近现代人。”
那这一家人都吃点儿啥?谜底在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上。
“这些石器证明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打制技术,并且能切割、砍砸猎物。”吴秀杰说,30万年前,聪明的华龙洞人能带着自制的“武器”,围猎体形庞大的动物,并将它们拖回洞中进行集中切割和分食。同时,动物化石显示,鹿、牛、野猪、大熊猫等动物也是他们的选择。
尽管2006年华龙洞地区的科学考古活动就开始了,但由于未能持续,化石的形成时间一直是个谜。2013年,华龙洞遗址引起了古脊椎所古人类学家的兴趣。
由于30万年的地壳运动,古人类生活栖居的华龙洞早已坍塌。吴秀杰回忆,与华龙洞遗址“初识”时,它看起来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山坡、土堆。土堆下到底有什么化石、化石究竟来自哪里……所有未知带来的压力都化作她发掘工作的动力。
2014年至2018年的3次系统性发掘共发现至少代表16个个体的30余件古人类化石、百余件石制品、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东至姑娘”的现世是最大的惊喜。
2015年,一块被钙质胶结物层层包裹的化石被认为是“牛头”等兽类化石,放置在发掘现场的临时帐篷里。但随着吴秀杰对胶结物小心翼翼地剥离,渐渐露出的独属于古人类的眉弓让她意识到这件化石非比寻常。直到全部剥离后,在众人的惊呼中,“东至姑娘”重见天日。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了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2024年,最新一次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动物化石等。其中,1件保存完整的古人类足部跖骨化石在我国属于首次发现。
“我们可以通过足部跖骨进一步确定当时人类身高、行走方式等信息,通过骨小梁的结构比较他们与现代人的异同。此外,还可以与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的相同部位进行比对,进一步探究人类行为方式的演进。”吴秀杰表示。
“经过探测,我们发现遗址内还有很多曲折、繁复的空间。”吴秀杰表示,由于洞穴坍塌,目前发掘工作只在洞口和周边开展。洞内是否存在更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存物品,值得进一步研究。
“非洲起源说”认为,30万年前至20万年前,非洲之外的古人类都灭绝了,而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支,并在10万年前从那里迁徙到全球各地。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过程并非这么简单。
“华龙洞人颅骨上出现了明显的矢状嵴,这是我国出土的早期人类的一种共同特征,而欧非等地区早期人类的矢状嵴出现率较低。”古脊椎所研究员刘武认为,华龙洞人的特征已经和现代人接近,这说明30万年前东亚地区古老型人类就已开始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智人演化可能是基因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徐星表示,华龙洞遗址所藏古人类、动物化石及伴生品类型相当丰富,尤其是“30万年前”这一时间节点,提供了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的新证据,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关键的人类起源演化过程。(蒲雅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着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着提高。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