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春节期间,多个传统文化IP火爆出圈,让民众充分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商业模式的创新魅力,传统文化与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消费市场同频共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走热的契机打造消费新场景和新模式?如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传播破圈出海?
今年以来,传统文化以新消费场景为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它们如同千年窑火与数字浪潮的碰撞,既点燃了文化传承的薪火,也激荡出消费升级的浪花。”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以陶瓷文化为喻,道出文化新消费的深层逻辑。
“陶瓷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的‘花瓶’,而应该是当下人们的生活。”张婧婧的创作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她带领团队设计的“临水夫人瓷”系列文创产品,将国家级非遗陈靖姑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将传统文化符号化作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
在张婧婧看来,文化新消费的密码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兼容并蓄。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便是典型案例:老瓷厂蜕变为文创街区,3D打印陶瓷、AI设计工坊与传统拉坯技艺共存,去年吸引超千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孵化聚集2.85万余名“景漂”创业青年,实现总营收8.65亿元。“这里既是千年窑火的延续,也是数字浪潮的试验田。”
跨界融合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答题。这种融合在景德镇具象为“全域申遗”的实践。近年来,景德镇持续推动申遗工作,借助AI算法复原古瓷碎片,裸眼3D重现“古窑烧造”场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张婧婧多次在全国两会建议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景德镇申遗工作,“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科技赋予其当代叙事能力,让历史可触摸、文化可消费”。
文化符号的出海,标志着中国故事从“精英传播”转向“大众共鸣”。张婧婧深耕陶瓷艺术设计与文创陶瓷研发、陶瓷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多年,其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与全球50余所高校合作,共同致力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年吸引上千名“洋景漂”来学校留学、交流、创作。
“文化新消费的勃兴,本质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张婧婧认为,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符号化消费,而是追求“有根的文化体验”。景德镇“夜游陶溪川”“古法柴烧工作营”等文旅项目火爆,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景德镇全年旅游人次突破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
张婧婧对文化新消费的前景充满信心:“当传统文化遇见新质生产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机遇,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价值的深刻认知与主动创造。”
“文化新消费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正确打开方式:尊重传统而不拘泥,大胆创新而不失根脉。”张婧婧最后说,“让世界通过一件瓷器、一部电影、一款游戏,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是文化新消费的使命。”
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中,“天元鼎”出场时的呼麦配乐将压抑感演绎到极致:低沉吟唱如远古巨兽的嘶吼般压迫而来,瞬间将人们带入神秘而危险的神话世界。这种神奇的喉音艺术就是内蒙古传统文化蒙古族呼麦。
2009年,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的十几年内,呼麦从一开始仅限于文艺团体部分演员当中的“小众”艺术,不断向社会大众拓展,在电影的配音、演唱会表演,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都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学习呼麦唱法,使这门古老的艺术褪去神秘面纱。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何买拉苏说,《哪吒2》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内蒙古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是一种“一嗓双音”的艺术: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及以上声部,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长啸作为来自茫茫草原的声乐艺术,在魏晋时期被中原音乐家推向高峰,后经蒙古族传承与发展成为呼麦,如今通过热门电影被现代观众接受与欣赏,生动展现着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玉成说。
呼麦,这一源自草原的千年喉音艺术,正以惊人的生命力在数字时代的土壤中壮大。在内蒙古,年轻人将呼麦与摇滚乐相结合,贝斯、吉他、架子鼓与呼麦、长调、马头琴等完美相融,创新呼麦艺术传承道路。《哪吒2》天元鼎的爆红,又把呼麦带向全世界,呼麦、马头琴、长调等北疆文化瑰宝,经过创新跨界融合,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呼麦是自由且厚重的,摇滚则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安达组合成员乌尼说,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既为前者增添了丰富底蕴,也为后者注入了新鲜血液,不管是民谣、爵士,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都能够为呼麦带来更广阔的传承空间,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我们在巡演舞台上表演呼麦时,台下的观众都闭上眼睛,很陶醉地享受,仿佛在拥抱草原。他们的反应让我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呼麦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艺人的创新传承为古老艺术赋予新的时代面貌,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表现。”何买拉苏说,建议开发“活化传承”场景,比如创立数字文旅项目,让游客穿戴触感服装体验数字化那达慕大会,开发呼麦疗愈App等,构建更加现代的消费场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读者出版集团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项目“读者·新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媒体平台精彩亮相,将读者品牌旗下最重要和最优质的阅读与写作资源音频化、视频化。
博览会上,古朴的潮州木雕、精美的潍坊风筝、逼真的芜湖铁画……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创作品都带着自己的版权“身份证”亮相。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版权保护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致力于建立健全版权保护制度,版权创新创造动能空前迸发,在推动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创新的“动力源”,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盗版侵权的形式和渠道越来越多。今年创造多项纪录的影片《哪吒2》,在海外上映前夕,完整盗摄版本就已经上传到海外流媒体平台,给影片带来票房损失。
同时,版权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也是现代经济体系和产业创新的结合点,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版权保护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介绍,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强化版权保护,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主动监测与法律维权,联合执法部门打击侵权行为,形成震慑力;二是提升技术防护和数字版权管理,严格管理授权平台与自有平台,减少中间环节盗版风险;三是联合同行形成合力,推动行业版权保护标准建立。
整治盗版是一项跨行业、持久性的系统工程,陈天竺认为,加强版权保护、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其次,要提供财税支持,对数字文化企业实施增值税、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第四,要加强全民反盗版宣传,凝聚社会共识。
“《哪吒2》热映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认真做出精品,就会有人愿意买单。我们拥有厚重的中华文明作为创意支撑,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持我们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产品,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走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说。
今年新春伊始,中国人熟悉的神话人物“哪吒”不仅在银幕上大放异彩,更是大大激发了文旅市场的活力:视觉采风地、与哪吒传说故事相关的景区客流激增,电影IP衍生的手办、卡牌等文创产品热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古装短剧、非遗体验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
传统文化和消费市场呈现的同频共振让张时荣等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业内人士看到了优秀文化作品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也更加坚定了文化企业“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这几天,他正忙着与《哪吒2》的出品方积极对接相关版权事宜,希望能将这部海内外热映的优秀国产动画片译配成阿拉伯语版本,在阿拉伯国家推广。
搭乘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他所在的公司近年来已向约3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翻译出版阿拉伯语、波斯语等10多个语种图书1600多种,翻译出版发行“读懂中国”“认识中国”等70余种主题类图书和包括《三体》《狂飙》等在内的畅销书;市场化推广动漫、影视作品300余部。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国外受众开始关注中国,想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习中国。不管是《哪吒2》热映,还是外国人来华旅游、学中文成为时尚,根源在这里——大家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有了强大的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张时荣说。
在他看来,国家的“硬实力”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目前我们在中国故事的叙事文本、制作水平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优势,需要再进一步精进叙述技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用海外受众能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传播渠道上做好内外双循环。”张时荣说。
结合履职调研发现,张时荣认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为国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国企业来华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了综合服务保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此他建议国家支持宁夏建设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基地,重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促进平台”项目建设。
他还建议继续支持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抓手,加快培养对外文化贸易领域人才,让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要“走得远”。
2013年,怀揣对文化、历史的热爱,吴敏婕从一名电视台主持人转变为自媒体人。如今的她,是文化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也是全网粉丝超3500万的短视频博主“意公子”,一袭绿衣成了她的独特标识。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魅力,不仅仅是‘文化’两个字,更在于我们穿过‘文化’看见‘人’。”吴敏婕说。
近年来,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吴敏婕已制作了上千条短视频。看苏轼的悲欢、品庄子的逍遥、凝望龙门石窟的大佛、感受壶口瀑布的蒸腾水汽……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数千万网友走进深邃的文化长廊,也走入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心境。
除了国内“出圈”,这些作品在海外也深受喜爱。2023年6月,吴敏婕受邀到新加坡做了一场关于闽南文化的分享。“在那之后我发现,海外华人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浸润在同一个中华文化的精神母体。”吴敏婕说。
“传播媒介在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内容创作要深入、浅出和共情。”吴敏婕说,只有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生命体验,才能弥合时空界限,达到心灵共振,才能打动观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五千年灿烂文明。《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显示,2024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内容“国潮化”、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和机构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常委阮诗玮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数字媒介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智能场景正使个人和组织的传播活动与生活形式发生改变,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在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还不够顺畅,在全球化精准语义分析、文本表达、构建独立话语体系、大众化阐释、品牌度识别和AI主导舆论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阮诗玮认为,要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互动性,利用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使受众在通俗易懂、视觉震撼和深度参与过程中形成认识、加深认知。
长沙窑湘绣首饰、火宫殿冰箱贴、文物湘绣明信片……走进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文创展区,琳琅满目的湘绣文创映入眼帘。一墙之隔的湘绣博物馆内,前来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湘绣是传承了2000多年的技艺绝活,是摆在精致橱窗里的艺术珍品,更应该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市井炊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说。
“去年夏天,我们与茶颜悦色奶茶联名推出‘何不绣一场’主题活动,刷爆了年轻人的朋友圈。”成新湘说,团队致力于探索“版权+非遗”,让湘绣更“潮”更出圈。
在政策的加持和市场的驱动下,非遗产品成为电商消费市场的“明星”产品,同是“非遗”的壮锦在消费市场表现也十分亮眼。
“传统壮锦元素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典型例子。”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说。壮锦产品已从传统手工艺品走进现代消费市场,在服饰、家居、纪念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前不久,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建成,实现了优质原材料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织造的有机结合,用全真丝呈现出壮锦的精美纹样。
“这一突破填补了国内外100%蚕丝作为织物经纬线材壮锦面料的空白,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卓越的品质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有望成为丝绸行业的新亮点。”韦朝晖说。
长期以来,壮锦是中国面向东盟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织锦交流的窗口,一些企业借助这一平台,积极探索把双方优秀织锦文化融合起来开发新产品。韦朝晖说,今年将首次举办中国—东盟时装周等时尚品牌交流活动,展现壮锦非遗技艺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湘绣也在出海之路上大踏步前进。“今后,我们还将利用海外媒体平台多渠道传播中国刺绣之美,策划大型国际化展览、比赛、研讨,邀请国内外的小伙伴参与,不断扩大中国刺绣申报世界非遗的声音。”成新湘说。
“许多地方的刺绣都在探索年轻人的消费新场景。”成新湘说,通过建设湘绣版权知识库,探索品牌跨界、联名、版权转化,不断延伸湘绣在现代生活场景的普及应用。截至目前,成新湘带领团队累计创造1508件版权作品、13件专利,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2025年伊始,川剧又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春晚小品《借伞》中,川剧演员凭借“蛇缠腰”等经典动作展现了川剧的独特韵味,掀起了大众对川剧等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热潮。
过去,四川省川剧院一年想演满100场要绞尽脑汁,但去年演出市场需求旺盛,巡演和驻场演出实际演了1031场,剧目累计曝光量超过10亿人次,“种草”人数达1000万,其中60%的观众都是年轻人,“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感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说:“如今传统文化和消费市场相结合的场景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知,也逐渐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杨朝明说,很多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也为文化消费旺盛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很多从业者也逐渐有了文化自觉,会主动在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和消费市场的同频共振。
《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成功,就是近年来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一次“厚积薄发”,也是文化产业界多年来坚持守正创新孕育的文化“新航标”。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文化。陈智林说,目前,四川省川剧院加快探寻去粗取精的新路径,“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得更远,还需要将传统和创新有机融合起来。”
近年来,川剧院积极打造青春版《芙蓉花仙》、新创小戏《火塘》、大幕戏《龙兴鼓声》,大胆起用“90后”“00后”演员担任主角,让川剧剧目常演常新、常有活力。
年轻化的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过去几年,川剧团在海外巡演了1000余场,每一场都十分受当地观众喜爱,连日常的驻场演出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前来。
“川剧热”“文博热”等现象启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文化产业界人士需要对其进行成体系的研究,挖掘其中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需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近与了解。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让他们多接触传统文化,“比如对购买图书、演出门票、非遗产品等给予补贴,以及推出景区门票免费,酒店住宿折扣等优惠政策,降低年轻人的文化消费门槛,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积极性。”杨朝明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