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城乡一体的新社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市民化、人户分离常态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社区关系疏离化等问题日渐突显,给新社区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亟需探索城乡一体新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如何把“千家万户”团结成“一家”?作为海宁市海昌街道人口规模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碧海社区撤并不到两年,流动人员多而杂,小区点多而零散。
碧海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致力于开展创新“智”治模式,通过“三微”工作法和“数字赋能”,以“四要四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工作新动力,着力构建让居民“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五心”幸福共同体,着力打造党群干群关系融洽高地。
今年年初,碧海社区上线了“温馨碧海”,致力于探索创新网格“智”治管理模式,通过“数字赋能”,以“四要四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工作新动力。
念好“善治经”。碧海社区搭建党群议事协商平台,以党建引领,进一步推动居民自治,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共同治理。
念好“智慧经”。安全工作是底线,社区创新线上安全“自查、自改”闭环管理流程,通过“温馨碧海”“我要安全”模块,居民对出租房消防安全隐患每月进行一次自查和整改,社区通过微网格、党员联户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复查,并根据检查整改情况发放“安全积分”,通过积分换礼品等形式,调动居民群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意识转变,体现了安全观念从被动强制性到主动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
念好“共富经”。在“温馨碧海”小程序中专门开设“我要监督”栏目,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股金、考核补贴发放、村级财务等项目进行公示,公示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让每个群众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社区党委在广大居民群众的有力见证下,为了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为困难群众提供切实有效帮助,经商议决定在集体流转土地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千户持股”共富基金,专款专用,逢年过节为困难户送去慰问与关怀。党员、乡贤纷纷响应,出钱出力,为基金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和人员保障。
念好“融合经”。社区以“我要服务”为核心理念,面对群众需求,从“身入”被动服务到“心入”主动式的全情投入,利用“数字赋能”将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以前摆一场酒席,为了预定家宴中心,要来回跑好几次,不一定能预定到场地,现在只需要手机上点一点,好日子随意挑选预定,真是太便捷了。”居民高兴的反映。让群众“一次也不用跑”就能把事情办好,是社区做好服务工作的发展理念。
这几日,硖东北区家宴中心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投入使用。“改建这么顺利,多亏了我们的党群‘连心茶室’。”碧海社区党委书记张卫说。原来在家宴中心改建前,居民间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大家有想法,就一起来交流,再达成一致意见,工作开展就顺了。”碧海社区以党群“连心茶室”为载体,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党员、居民小组长召开座谈会,就硖东北区家宴中心改建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正因为有了群众的全程参与,原本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
碧海社区有效整合党建共享阵地,把党群连心茶室、微网格站建在第一网格支部上为居民提供一个茶余饭后喝茶聊天、议事说事的平台,努力破解群众诉求“最后一米”的问题,这不仅能拉近党群关系,又能充分发挥党员、微网长的作用。
党群连心茶室里设立了“五事联办”方法,建立“五事分流”工作制度通过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五事联办”机制,建立“五事分流”工作制度,根据问题定性不同分为实事、要事、大事、难事、急事五类,记入“五事交办单”,以便后期交办落实。
有效的机制保障,也增加了居民的信赖度。每周五和周六晚6—8时,党群连心茶室都会准时开启,建成以来共接待居民3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60多条,通过议事方式解决各类矛盾20多件。“最美一米路”、五统优美庭院、联丰组老人赡养问题、遗留户拆迁建房影响周边环境问题等纠纷都在连心茶室里得以顺利解决。
今年春天,一场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碧海社区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充分运用社区精细化网格体系,迅速动员集合社区应急力量,吹响“集结号”,筑牢“防疫墙”,以社区管理“三微”工作法破解战疫难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红色先锋力量。
迅速激活“微网格”。“在‘4·2’海宁疫情中,我们社区集中隔离人员达到522人。”张卫说,为打通接回人员返程“最后一公里”,社区依托网格化党建机制,下设五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党员184名,设立微网格30个。以落实“微网格”管理为抓手,通过盘活社区内各方面资源,赋能赋到“神经末梢”。
社区党委积极统筹市级和区街下沉力量,同时面向社区党员发出志愿者招募令,100多位志愿者下沉到微网格中去,第一时间激活了“微网格”,建立了“1+5+30+N”的网格化党建架构,明确了“党委引领、五大网格联动、三十个微网格助力、党员全员参与”的网格化党建工作基本格局,形成每个网格不少于8人的网格化战疫小分队,确保责任到人,不断筑牢社区疫情防控“防护网”,为隔离人员接返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建立闭环“微系统”,让专班干起来、挺在前。疫情期间,碧海社区由社区干部、网格员、微网格长、党员志愿者等成立6个“接返专班”,形成一套闭环管理的“微系统”,尽全力铺好最后一段回家路。
在社区“接返专班”的数据指挥部,有一张接返人员统计表,详细记录着社区每个区块接返人数和人员需求。为了使接返工作更高效,社区还为同一批次返回人员建群,上报每日体温等监测情况。人员到家后,专班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上安装门磁和封条,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同时严格开展消杀工作,每天不少于两次消毒,切实堵住源头,营造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疫情期间,新居民从集中隔离点回来没有单独居家条件怎么办?网格员沈琴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网格内愿意免费借住的房东,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而在疫情影响下,调配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做的我都会尽力去协调,我多跑一点,就能让居民的回家路更顺畅一点。”
量身定制“微管家”,让服务实起来、更高效。由碧海社区党委牵头,联合物业、居民骨干,以及结对共建单位等,巧建社区微管家,通过24小时在线微信群和社区服务热线,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靠前服务,努力打造和谐家园。疫情期间,居委会干部、网格员、党员、社区骨干纷纷化身“微管家”,主动开展特殊关爱、防疫宣传、代购物资、需求问询、心理疏导等服务,把“大家”团结成“一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