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班得瑞最好听网友关心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考试 > » 正文

负暄集第一次相遇赵阳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生命里和《大公报》的第一次联系,发生在二○○三年夏天。当时,人在上海的我,把自己的简历投给了《大公报》长三角的某个记者站。“曾经年少爱追梦”,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生,对《大公报》的了解来自于“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特别是它的副刊在抗战时期赫赫有名,成为无数学人研究的课题。大学时代,常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大公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这让怀揣报人之梦的自己屡屡心动不已。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接到了记者站的电话。电话那边的负责人极诚恳,一上来就再三致歉:“前阵子出差,刚刚回来看到你的简历,所以回复得迟了,你等急了吧?”温和的话语,让我现在想起仍倍觉亲切。百年大报的风范,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可见一斑:多少简历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况且,当时《大公报》的这个记者站并没有任何公开招聘的讯息,是我自己循着******冒昧地邮寄简历、寻觅工作机会,人家本可以不理的。

  那是我与《大公报》的第一次相遇。虽然没有能够成为它的员工,但总归是生命里的一次相遇、一个缘分。二○一五年,我移居香港,《大公报》成了我每日必读的报纸。后来,我开始为这份心仪的报纸撰写稿件。起初,发表一些时事评论;后来,有幸在“小公园”开了专栏。一晃,“负暄集”走过四载,记录着我与这座城市同行的脚步、呼吸与心跳。在与《大公报》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联络中,我愈发感受到:不论是记者还是编辑,不论是编务还是发行,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亲民”的基本素养,透着正直和正气,带着善解人意的温度。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