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直在听德国汉学家的讲座。老教授用汉语讲课,在黑板上用英文甚至德文写一些作家以及作品。其实,有些我根本就不太懂。但耐心地听老教授讲,渐渐发现,他一些观点的切入角度很新颖。在这个老教授的课堂上,中西方作家、作品、社会历史,三者都是活生生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讲解更清楚,或者说弥补汉语表达的不足,老教授在授课时,将音乐、诗歌朗诵、影视等相结合。他和我们分享他最爱的作家、诗人以及艺术家,他精通德文、英文、法文等多国语言。我坐在台下,心里会有这样的感想:一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连续两天,每天将近六个小时的授课,七十多岁的老教授站在台上分享他对于作为世界文学的德语文学的研究态度。讲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三本不同语言的字典,还有一本A4笔记本,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备课内容的容量远远超过授课内容。短短两天的接触,我无法说出这堂课给我带来什么某个具体知识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依稀感觉到,这位德语汉学家在努力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贯通中西的文学体系、文学视野。记得,第一天见面时,他用中文对我们说,不好意思,早上三点多起来写诗,这么早来上课,有点困,精神有点不好。他在课堂上提到诗人张枣,课后有一位同学就张枣这位诗人和他进行讨论。结果,一不小心把“枣”这个字读成了卷舌音。他一听,一字一句很认真地纠正同学,不是张zhao,而是张枣(zao)。同学把这件事发在朋友圈中,当做消遣的同时,却让我对其授课多了些敬畏。授课时,我注意他观点的提出以及论证的过程,有几次都会感慨,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度以及那种对于知识的执着可能是很多年轻人无法比拟的。
最近几年,我会有这样强烈的感受:一个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心的容量仅仅装得下菜米油盐,整天围绕着一日三餐、生活琐事转悠,那你整个人的生活就会显得苍白单调。甚至有时候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向往,对自己有更好的展望,即使身处困境,即使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相似的当下,但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从菜米油盐中领略生活的诗意与美好。有的人即使拥有不错的生活条件,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日复一日的时间消磨,整天围绕着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打转。最近这些年,“北漂”、“斜杠青年”、“自律”等这些新兴的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些名词本身,而是这背后体现着的与传统生活不一样的价值取向。比如,北漂的生活异常艰难,甚至是否能在一个城市立足都无法确定,蜗居在城市某个角落,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竞争压力剧增时,甚至会怀疑夜晚城市的霓虹灯都在暗示你,你永远是这座城市的异乡人。可还是有那么多青年人选择北漂,因为北漂的背后代表着的是奋斗、是青春、是梦想。比如斜杠青年,它是指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一方面,斜杠青年的出现,让活在传统职业价值观中的人们看到自身潜力探索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潜力发挥的极致,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明显地,“自律”这个词更加代表现代人的精神状态。难道一个人真的有天生苦行僧的特质,喜欢逼迫自己做一些让身体机能本身反感的事?绝对不是的。
人的身体很多时候是不愿意承受过多的压力与劳累;而之所以有人“违背”常态的生活,是因为内心有更广阔的世界,对生活、对自己有更多不限于当下的期待。自律只是一种外化的形式,用这种严厉的形式去承载内心世界的深度。而之所以有的人自律不起来,不是他真的懒惰、真的甘于平庸,而是欲望不够强烈,只是泛泛的向往。内心世界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还没有到一种极致。他们把自律当成本质,把生活变成了表演的舞台,很累。而真正通过自律过上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他们把自律当成一种形式,一种工具,倒逼自己一步步成长。他们不是演员,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一句话:“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愿我们都在一日三餐的物质生活中,时刻记得在内心留出方寸精神的世界,给生活拓展更多的可能与想象。对生活,永远热血盈眶,永远饱含热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