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教育部与江苏举行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并啟动中心建设。中心落户江苏,既是重大机遇,又是沉甸甸的责任。我省将以建设区域中心為突破口,对接国家、区域和產业发展重大战略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供给,形成高校科技创新全面支持產业创新的有效模式,有力支撑建成现代化產业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三者一体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党中央关注的大事要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為现实生產力。
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让优势高校与优势產业“双向奔赴”,让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啟动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关键之举、前瞻之举,也是江苏在国家层面试点任务中勇挑大梁、发挥自身优势為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的绝佳机遇。
今年1月,教育部提出要在部分地区试点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并支持江苏先行先试,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争创试点工作。今年5月底,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积极创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前不久召开的七次全会又提出“高质量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彰显了全省上下的迫切期待和坚定决心。在试点创建中,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方案研究形成。方案主要以南京、苏州為承载地,聚焦打造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匯聚省市两级各类资源,“真金白银”投入建设,目前已实现了教育部“三到位一保障”(政策、资金、物理空间到位,评价制度有保障)的要求。最终在教育部关心指导下,江苏成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苏,也综合考虑了江苏產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
据介绍,区域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创新要素集聚、產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聚焦区域优势產业,由教育部组织遴选优势高校,超常规匯聚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地方政府為高校科技成果概念验証、中试熟化、產业化,搭建“一站式”“全链条”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公共转化平台,并提供科技金融和专业化服务,从而匯聚头部高校优秀团队、具有转化前景的项目以及龙头企业、最优资源条件,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的“双中心”。
江苏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產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3年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佔全国13.7%、全球4%,位居全国第一。特别是作為试点核心承载区,南京、苏州转化需求旺盛、產业承载力强。
江苏高校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也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江苏高校共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获国家、教育部奖项数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技投入能力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100亿元,对全国的贡献12.5%,研发投入强度3.2%以上,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在中心首批确定的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三大產业领域,江苏已建有省级概念验証中心7个、应用技术熟化服务机构77家、中试服务平台57个,拥有完整的工艺开发、分析测试、加工检测和模拟验証服务能力,已具备承接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目前,江苏正加速集聚优势的创新资源,為高校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业化、市场化提供丰厚沃土。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推进。接下来江苏还将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保障措施,重点研究在5个层面推出“增量”政策——
在强化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產权培育,帮助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质量与成熟度﹔
在加速科技成果產业化方面,加强新技术新產品推广应用,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项目,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方面,强化重点產业专利转化对接,精准匹配高校专利技术成果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在增强科技金融精准供给方面,新设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產业母基金,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為重点关注投向领域,南京市、苏州市聚集数百亿元產业基金集群,同时探索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
在营造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方面,开展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审慎包容监管,完善知识產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作為区域的承载地,南京、苏州两市正在研究制定文件,从顶层组织架构、重点领域突破、转化平台建设、多元金融赋能、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為试点任务保驾护航。据介绍,南京、苏州两市现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近百个,未来三年内两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搭建与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项目引入、技术研发、概念验証、小试中试到小批量生產的平台支撑体系。(张琳 杨频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