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扎西就接起了乡长的电话。“今天我们会加快工作速度,把几个板房的建设点位都确定下来。”他一边匯报工作,一边穿好大衣掀起帐篷帘子,向村委会走去。
普村是个大村子,下设10个自然村,共有243户1108名村民,安置保障需求巨大。可普村的地理位置又很特殊,在“山沟沟”裡,全村难以找到一块大面积的平整土地用来盖板房。
这两天,这件事急坏了扎西。走在路上,他不断地念叨,“政策不允许将板房建在耕地上,可乡亲们又想把板房分散盖在各自的房子旁边,这样安全隐患太大。”
“昨天晚上我想了个法子。”扎西说,村委会原本挑了几处空地作為板房建设点,但是前两天县城投公司来评估,认為地面坡度较大,且有受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风险,“想来想去,面积最大、地面平整、环境安全的隻剩打麦场。今天要去现场把位置确定下来。”
到了村委会,扎西开始忙碌起来,“上午有企业捐赠的保温杯和充电宝送过来,记得通知大家来领,别把路堵住了。”
中午,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崔成桑布来了:“咱村基础设施有没有受损的情况?如果排查属实我们可以统一上报申请项目支持。”
“村头给耕地供水的水渠开裂了,我带您去看看。”坐在屋裡的扎西匆忙吞咽了两口手裡刚团好的糌粑,就又起身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测量水渠数据、商讨加固方案,送走农业农村局的干部,扎西紧接着给西藏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拉巴打去电话。“村裡300套板房都由西藏交发帮忙建设,过会儿他们要来踩点。”
路上,迎面遇到了中国人民保险的工作人员,“书记,这是咱村的房屋表格,我们这两天来统计下各户受损程度,要请大家签好字。”扎西二话没说:“我全力帮忙联络统计。”
在打麦场,扎西一边向拉巴和技术人员介绍着,一边给围上来的群眾做工作:“大家住得集中些,老年人能一起聊聊天”“村裡正在平整土地,到了丰收的时候不会耽误粮食晾晒脱粒”“板房有门有锁,贵重的东西丢不了”“这边位置远了点,搬家遇到困难尽管喊我们帮忙”……
晚上9点,各项工作告一段落,扎西在回家的路上走到一半,又拐去了路边一处自然村安置点。“上午县裡的电话会上要求我们全面排查,确保每个帐篷裡都要有炉子。我不放心,再去看看。”扎西说。
心系乡亲们的安危冷暖,扎西时时事事放心不下,“越是这种时刻,百姓越需要我们,想让大家能早点住到更暖和的板房裡去。今天把场地都敲定了,晚上我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