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人民公社”和“私营经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你来崖口村吧,体现一下“一村两制”,体现一下大集体与私营经济共存的奇迹吧。
崖口村位于广东中山市南朗镇,69岁的陆满汉是村支部书记。至今,陆书记还保留着六七十年代农民的装扮:走到哪里都光着脚,穿一双拖鞋。
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改变的是崖口村人的精神面貌,不变的是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至今,崖口村还保留着“人民公社”时的一套管理方式:陆汉满书记领导崖口村民固执地走大集体的道路,村里的粮田至今没有分田到户,仍是由生产队负责安排粮食生产,社员计工分、算报酬。
崖口村有人不承认自己走的人民公社的路线,据说,有人在媒体平台报导崖口村的大集体经济模式时,还招来了口水官司。因为崖口村走的是“一村两制”,即愿意种田的留下来种田,愿意经商的下海经商,自由选择。自然有一部分人不承认是人民公社制。
崖口村为什么没有实现分田到户,这是有原因的。一九七八年安徽小岗村十八罗汉掀起了“分田到户”的惊人壮举,一石击起千层浪,随即这股浪潮在全国展开。那年,国家上调任务重,崖口村平均劳动力每年负担上调粮食任务一仟二百多斤,还有生猪、鸡鸭鹅蛋品和油料等各项任务。故,没谁敢领下这份责任田。
崖口村临近港澳,村中很多人有港、澳关系。七十年代中期,不少农民去了香港、澳门做工,有部分去做生意、开工厂。强者离开村庄,独自创业,留在村庄的大部分人,都是弱势群体。留下来的农民家底薄、学历低,无技术,长期跟共产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习惯了集体的的生产、生存、生活模式,一但把责任田和社会各种任务摊分到他们身上,那将是社会主义的悲哀。
地方的党组织顶着各种压力,不忍心把所有的责任田、各项任务强制分给这些弱势群体,丢下他们不管死活。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一村两制”,让村民自由选择,那叫“留去自由”。不愿留下的,走出去,过你的小资生活;愿意留下来的,继续走人民公社共同富裕的道路。
实际上,崖口村坚持搞集体生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弱者。就这样,珠三角地区唯一的人民公社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然而,走私营主义的小岗村并没有富裕起来,走集体经济的崖口村却不断发展壮大,率先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让弱势群体奔上了小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珠三角地区大批农田变成了工厂,这把火也燃烧到崖口村。崖口村有3000亩水稻田,也被盯上了,老百姓不答应,保住耕地就是保住我我们的生活,保住崖口村的农民不失业。
在全国撂荒成风的时候,崖口村人民却在保护着耕地,保护着自己的口粮田,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对土地锲而不舍?
这个村是一个大村,有六万亩土地,除去3000亩水稻田,作为解决村民口粮问题,其余大部分土地都用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三仟多亩用来进行淡水养殖,其它围垦土地开发成咸水养殖,养殖对虾、蟹等高档水产品。
开头说了,崖口村实行的是“一村两制”,还有一制是什么呢?除了集体经济外,还实有一种经济模式——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并轨实施,利用市场经济赚取财富,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补贴农民的农业收入,进行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平整土地,引进农业机械,替代了传统农业的落后耕作模式,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
崖口村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在股份制上,依用二00二年完成开垦的二万亩围垦土地,实行了股份制,一次分给农户每人五亩五分,并为他们成立崖口村民土地股份基金会。由这个组织统一经营、收取租金,每年分红到各股民名下。没有参加集体生产、自己创业的村民,也能从村庄经济中分到一份股份。
至今,崖口村没有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没有出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其他人致富的现象。因为村庄中土地、资源、资产牢牢掌握在集体中,不会给村中所谓能人、强者掠取、占有,故没有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
只有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才使得崖口村集体化道路走得长久。当时,中山县委谢明仁书记说: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欢这种办法,随其选择。南朗镇党委书记欧庆甫也表示支持崖口村这种模式。才有党支部书记陆满汉带领留在村中的农民延续着这种人民公社体制。
早在2017年,崖口村年集体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虽然收入水平在全国不算最高高,但是村民享受集体分红、粮食补助、教育补贴、免费医疗、免费养老等福利政策。免费医疗、免费养老也正是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向往,崖口村做到了。
崖口村,南邻珠海市,东临伶仃洋,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背山面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既是鱼米之乡,又成了如今的人间天堂。
[2] 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和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的通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日期2021-09-18]
[3]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2022-11-15 [日期2022-11-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