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迎来国家体制层面“诗和远方”融合。早在2002年来也股份便开启了探索文旅融合之旅,编制《四川洛带古镇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成为中国文旅界首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单位,承办中国西部首个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洛带火龙节”,成为了四川文旅融合探索的奠基之作。
来也认为文旅融合是四维联动的系统工程:资源、产业、产品、市场融合,缺一不可。在融合维度可以分为两个向度:
一是文化向旅游融合,依托原有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市场化开发,比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西江千户苗寨等都为此类典型代表,融合手段往往表现为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开发、在地文化IP化内容的旅游运营、文创周边等。
二是旅游向文化融合,依托原有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包装、故事演绎、文化营销与文化再开发,赋予其内涵。比如宋城千古情、乌镇、剑门关等,融合手段往往表现通过演艺、科技、潮流等手段激活旅游资源,或导入知名IP,或借助新方式构建文化消费场景,或赋予自然资源人文趣味等。
来也20年,在顶层设计、文化向旅游融合、旅游向文化融合等维度充分探索文旅融合之道:2013年4月芦山地震后,来也股份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技术主持单位,创造性提出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理念,创新政策融合机制;聚集红色文化,助力国家长征公园建设;聚焦老城复兴,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创构筑文旅融合新途径,编制《哆蝶食品有限公司五彩粽文创开发》;研学构建文旅融合新触点,编制《毛主席韶山求学之路总体策划》……
聚焦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来也股份为其提供系列智力支持,策划项目诸如始皇陵、兵马俑景区与骊山大旅游区、西安碑林历史街区、汉长安大遗址、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西安渼陂湖等,聚集世界遗产、历史街区,展现文化向旅游融合之道。
临潼位于西安主城东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自古就有华夏源脉、秦俑故乡、京畿之地、御汤之都的美誉,自周、秦到汉、唐,临潼一直为京畿之地,女娲氏抟土造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楚汉相争鸿门宴、震惊中外之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临潼“文物甲天下”,91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以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为代表的一大批旷世罕见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2016年12月,受临潼区政府和秦兵马俑馆前区管委会邀请,包括来也股份在内的国内外8家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了此次国际竞赛工作。来也股份脱颖而出,最终与中规院、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联合规划组,进行统筹规划。
规划从大西安城市发展和旅游大格局中审视临潼城市使命和旅游发展方向,围绕秦陵大遗址保护区的文化保护展示,以“共融、共生、共舞、共享”的“四共”理念为指引,以建设“中国首个文化旅游特区”为目标,系统化实施战略创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世界级遗产观光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文化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规划强调重点实施“临潼旅游发展模式、秦文化引领资源转化、大骊山旅游产业整合、临潼旅游升级”四大战略创新,明确了以临潼文化旅游特区建设为统领,以临潼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秦陵+兵马俑为核心,引领临潼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升级,通过构建大景区、产业大协作、空间大联动三大发展策略,在大临潼范围内疏解城市职能,实现由小秦俑到大秦陵、由小景点到大骊山的临潼文旅产业发展的跨越式变革,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城乡开发、美丽乡村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千年间,唐刻经尊贤、宋庙学繁盛、元科举取试、明书院盛行,清贤达雅集。大批学子、大儒贤士、文人墨客云集,拓碑、习经、书法、金石、经史校验以及文庙祭孔等各类活动不绝于此,并延续至今。逐步成为中华经典文化的至高地,文化人的精神殿堂,具有中华精神标识的资源实体集合,亦最能代言“中国”和“西安”文化的传统街区之一,真正意义的千年文教地。
策划直击“退化的街区机能:亟需改善的街区机能;弱化的经济链接:无力自持的街区商业;分散的街区治理:各自为阵的碎片管理;单一的文化呈现:曲高和寡的文化围墙”四大核心问题。在“回望过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时空维度中去找街区的坐标,创新提出“文化有机体”理念,形成“文化驱动”下的“文化—空间—业态—社区—运营”同步共振。
一是文化赋能:古今承续,文化活化。首先是“文化活化”,深挖在地文化,构建文化资源利用的评估体系,着重围绕“碑林文化、关学文化、宗教文化、三学文化”四大在地文化,“城墙根文化、名人文化、曲艺文化、书画文化、收藏文化”五大区域文化。其次“贴近生活”,以当代生活审美为核心,以艺文活动为厚基,将文化纳入日常生活的场景。
二是空间营造:空间叙事下的有机修复。空间营造着重处理与两个关系“街与形态”和“街与生活”。运用“空间叙事”规划手法,通过采取“保留—疏解—连通”等方式,新旧融合,有机修复,构筑“四街九巷”的新形态格局,形成独特历史遗产空间叙事轴线。街巷是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生器,着重疏解和激活文化交流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和日常生活场所三大类空间场所,实现公共空间的织补,让百姓生活、活动展演、文化生产得以找到实体空间。
三是业态加持:让业态讲好文化故事。避免商业过载,不能让商业驱逐文化。而应让文化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彰显,“文化、在地、复合、创新”是进行业态构思的出发点。
四是社区营造:激活街区活力。社区营造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整体统筹和投入,尤其是当地居民。以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是地方文化活力再生的重要途径。
五是运营为王:运营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运营的前期的关键在于平台搭建,介于碑林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兼顾资源统筹性、文化传承性、运营持续性、效能多样性。街区管理运营平台的搭建可采取“政府—企业—商户”三位一体的方式,政府经营大调性、企业经营大市场、商户经营大文化。
20年间,来也股份运用“产-学-研”优势,为文旅融合贡献来也智力。文旅融合关键在于找到文旅的契合点,产业线,融合面,成长体。将文旅资源放置于“资源-市场-社会”价值互动框架。
通过文化价值的多维评估、文化因子的梳理提取、文化符号的重新解构,旅游资源的转化适用。贴合社会思潮和代际人群消费特征,在基于市场的运营,产业维度的整合、商业业态的融合,并通过新场景、新手段、新平台,得以将文旅资源产品化、IP化、品牌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