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中国减持美债取消3笔订单坐在飞机上的耶伦突然改了口风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培训 > » 正文

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于形”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清明,既是一个自然节气,又是一个唤醒家族记忆、重温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每到这个时节,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返乡祭祖、追思故人,表达“思时之敬”。如何在寄托哀思、慎终追远中感悟传统与现代文明,让传统节日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祭祀,举行一些祭拜,还是很有必要的,没有一定的形式,就没有祭祀的仪式感,也难以体现对先辈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古人又云:“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可见,祭祀之要在于虔敬,而不在于祭品的厚薄。

  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泥于“形”。“心祭”远胜于“形祭”。所谓“心祭”,就是强调从内心来怀念逝去的亲人。比如,开家庭追思会、撰写纪念先人的文章、回忆先人的嘉言懿行等等。这种纪念,不仅体现了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纷纷推出“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的清明祭扫制度性安排。徐州、连云港等地陵园纷纷推出“鲜花换纸钱”服务,无烟陵园、“云祭扫”等模式渐成风尚;扬州等地践行生态葬,将亲人骨灰安葬于树下,人们共同种植树苗,寓意让生命在四季轮回中永生……这些“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的祭祀方式,同样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导公众从注重实物实地祭扫,逐步转到注重传承慎终追远文化本身,有助于新风尚的形成。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清明节扫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和激励。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相比于形式,真情实感永远更重要。缅怀祭奠重于“心”轻于“形”,清明才能回归本义,清明节才能更“清明”。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