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省灵丘县是团中央对口帮扶的脱贫县。2024年暑期,在中央团校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组织30余名学生赴灵丘,与灵丘县古之河中学组成“乡村振兴小记者研学营”,记录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进程中的青春记忆、青春力量。即日起,中青报客户端开设专栏,陆续刊发由中学生撰写的文字报道和拍摄的视频短片,呈现这群中学生的别样社会实践成果。
“灵丘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高亢嘹亮的唱腔回荡,罗罗腔“背宫音”假嗓耍腔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向“乡村振兴小记者研学营”演唱的,是山西省灵丘县罗罗腔省级传承人白玉文。
罗罗腔是流传于山西灵丘等地的一个剧种。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以“罗罗哟哟”之声,形成独特风格。
清朝中叶,罗罗腔从河北传入山西晋北地区。1960年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正式成立。到了2006年,它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丘罗罗腔多在敬神许愿时演出,山西省大同市城南有些村庄每逢农历三月三日、六月六日或七月十五日都会进行演出。灵丘罗罗腔的戏班子每年演出300余场,这些年的演出形式大多是送戏下乡的惠民演出,当地人一家老小都会看表演。
白玉文在上初中时因为嗓音高,而加入了罗罗腔的宣传队,后来正式进入了罗罗腔剧团,至2020年退休,他为罗罗腔的传承发展奉献了44年。刚加入罗罗腔宣传队时,一次在学习翻跟头的过程中,由于设施不完善,他的腰带断了,一头栽进了田地里,当场昏迷,苏醒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现在翻过去,不然等之后有了心理阴影就再也翻不过去了”。
罗罗腔发源于北方的田野,也联结着老百姓的情感纽带。许多剧目中的特有动作源于老百姓的劳动生活,使这一戏剧自诞生以来就颇具群众基础。梳妆镜前描好眼线妆容,穿好戏服,戴上头冠。戏台上的大灯一亮,伴随着雄浑有力的锣鼓声和细碎的脚步声,便是演员登场的时刻。乐器声停下,演员洪亮的一声唱腔便亮出来,配以扇子一摆,帽子一正,一台戏便开始了。灵丘县“人民剧场”下的观众屏气凝神,期待着一个又一个亮相。这些观众从小看戏看到老,不愿意看到这山西精华剧种消失。
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条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罗罗腔的传承人也在尝试改变。
在剧本设计上,罗罗腔艺术家们紧扣廉政、乡村振兴等主题,创作出了贴近时代脉搏的新剧本,使罗罗腔这一古老剧种的内容有了更贴近时代的主题。现代廉政剧《一条金项链》就是一部在守正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运用现代题材的新剧目。《烧饼店》则以当代视角讲述抗战故事。在传播方式上,他们尝试了短视频,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对罗罗腔有了新的认识。
“在尝试视频传播的过程中,罗罗腔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并不理想,远不如搞笑猎奇的视频更具流量。”白玉文感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一些传统的非遗文化不容易受关注,希望能得到平台更多的支持。
如今,在传帮带中,演艺队伍不断充实,已经培养出艺人15批次300余人。大同市艺校去年二十多个毕业实习生加入罗罗腔剧团,白玉文、范增、张翠娥等人进行了教唱培养。“希望新生力量使罗罗腔绽放新光彩,让这一古老文化被更多年轻人注意到。”白玉文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白玉文带着我们一起学习经典曲目《沙家浜》中的片段。透过他坚定的眼神,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在戏台上簪星曳月的少年。当流畅惊艳的唱腔在耳边回响,那份历史的厚重便有了具象的表达。
我们用有些青涩稚嫩的声音模仿着曲调,让罗罗腔悠悠萦绕。在亲身揣摩每一个音符的时候,虽然不那样精准专业,但我仿佛在和古老的时光对话,那些深藏的文化基因在每个人心中流淌。
戏曲,于过去的我而言是遥远而模糊地存在,但如今代代相传的画面生动地展现眼前,我相信,罗罗腔技艺会在时代的江河里生生不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