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分数评定维度 客观分数的评定类似数学解题,具有明确且固定的答案和分值标准,其考核要点涵盖财务与其他两大关键领域: 财务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衡量核心业务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反映企业业务核心程度与稳定性。 2、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体现企业核心业务的增长态势,展示其市场拓展和发展潜力。 3、净利润率:昭示企业盈利能力,关乎成本控制与收益获取效率。 4、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财务杠杆与偿债能力,影响财务风险水平。 5、研发费用投入:投入规模展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发展后劲。
其他指标: 1、从事年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积累与行业经验沉淀。 2、质量管理水平:关乎产品或服务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影响市场口碑与竞争力。 3、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和规模晋级情况:体现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张能力,助力企业发展层级跃迁。 4、上市挂牌和融资情况:反映企业资本市场认可度与融资能力,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渠道。 5、有效知识产权数量:凸显企业创新成果保护与技术储备实力。 6、研发机构级别:体现企业研发平台层次,关联技术研发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二)主观分数评定维度 主观分数评定基于文字阐述及佐证材料,重点考核以下方面: 主导产品所属领域:考量产品领域的市场前景、竞争格局以及战略重要性,影响企业发展赛道优势。 数字化水平:反映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的运营效率、管理效能与创新驱动能力,适应发展趋势程度。 地方特色指标: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如地方产业扶持方向、独特资源优势等,挖掘企业地域适应性与特色竞争力。 研发人员:人员数量、素质结构与研发团队稳定性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智力源泉与动力保障。 近年来,全国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众多企业也借此契机成功获得专精特新认定,享受到了政策红利。然而,这也使得省级专精特新的认定与复核竞争愈发激烈,难度水涨船高。在此形势下,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提升整体评分。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来看,都需要提前谋划布局,尤其是在那些我们能够掌控的得分点上,务必做到应得尽得、分分必争。要知道,在每一批次的评定中,不乏因一分之差而与认定失之交臂的企业,这微小的差距背后,实则是企业在各个环节筹备是否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方位审视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将每一项评分细则都研究透彻,以扎实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更高的分数,进而提升认定成功的几率,在专精特新的道路上稳健前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
(一)客观条件评审: 回顾往昔的申报历程,不难发现,材料编辑工作宛如一座大厦的基石,其关键要点集中体现在原则性指标与重要性指标两大核心板块: • 原则性指标(一票否决) 1、企业应成立且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年及以上。 2、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须不低于70%。 3、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 4、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 5、至少需通过1项以上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 6、上年末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 7、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 8、近2年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均不低于3%。 9、企业至少拥有2项以上与主导产品相关的I类知识产权。
• 重要性指标(总体达标,个别不足,其他方面必须有亮点) 科泰结合往年专精特新小巨人评审情况及《2025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结申报重点,给出以下建议:
1、主营业务核心地位: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及细分行业营业收入排名,要求企业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领域,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在特定领域积累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形成专业优势,与多元化经营但主业不突出的企业区分开来,体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定位和深耕细作。
2、业务增长潜力: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要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业务,增长乏力的企业在申报竞争中缺乏优势。
3、财务稳健程度:资产负债率,该指标精准反映企业财务健康状况。过高负债率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对申报评定产生不利影响。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让评定机构认为企业过于保守,企业如果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或者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可能会错过一些投资机会或者扩张机会。
4、行业均值指标: (1)盈利提升:利润增长率超出行业均值情况 (2)资产积累:净资产增长率超出行业均值情况 (3)经营效率:人均营收、净资产收益率、成本类利润率超出行业均值情况。 (4)管理效率:销售和管理费用率超出行业均值情况; (5)市场优势:毛利率超出行业均值情况。
5、数字化转型步伐:企业应至少开展 1 项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测得分、获得智能工厂等称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当前数字化趋势下,全国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已基本完成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至2027年将实现全覆盖。企业顺应此趋势可提升运营效率与创新能力,助力申报。
6、管理与产品认证:需通过1项以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或产品获得权威认证。这是企业管理规范与产品质量达标的有力证明。
7、市场占有率优势: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说明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选择,是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体现。 企业应依据权威机构(如政府、券商或有资质单位)的细分市场评估数据申报,以支撑其市场地位。建议企业提前谋划和布局,自证市场占有率和搜集数据来源。
8、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驱动,当前全国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平均7%。评审过程中,研发费用总额600万及以下,得0分,600-1400万,得4-8分,1800-2600万,得10-15分。研发费用占比3%及以下,得0分。3%以上,得1分,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增加1分,9%以上,得满分10分。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人员,提高创新驱动力。
9、持续创新保障: (1)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为持续创新研发能力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产品升级与技术突破,保障申报进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视同国家级研发机构;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得5分,省级研发机构得8分,国家、国际级得10分。 (2)参与制定标准:目前全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牵头起草制修订标准超过5万个,平均每家企业3个以上;2024年有146家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全球胡润独角兽榜,占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43%。评审会更加看重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
10、知识产权储备: I类知识产权在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上相对较高,往往涉及到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潜力较大,更能体现企业的创新质量和价值。已经认定通过的“小巨人” 企业平均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远超同规模企业,是申报关键要素。评审过程中,I类知识产权3项及以下,得0分。3-7项,得4-8分。9-15项,得10-15分。2025年新指标体系强调技术聚焦,考察发明专利集中度,提高了发明专利在评价中的权重,更加重视企业对发明专利的掌握。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越多、专利集中度越高的行业则占据主导优势。
(二)主观条件评审: • 产业链配套指标 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关键地位,紧密围绕重点产业链展开布局,全力推动关键基础技术及产品在产业内的落地转化与应用实践。在 “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填补空白” 等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程度地增强了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竞争力,为产业生态的优化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为产业的整体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在评审过程中,将重点考查企业在产业链里关键作用的发挥程度、对上下游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以及技术和产品的实际应用成效等方面。例如,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相关产业企业的协同共进发展态势等。是否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的企业,参与国家 “两重” 建设配套的企业更是备受关注。
◦ 注释: “补短板”:依据 “木桶理论”,企业所在行业如同由长短不一木板构成的木桶,“补短板” 即分析本行业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针对本行业内技术薄弱环节予以改进强化,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缩短或补齐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直至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锻长板”:即巩固优势,优势再扩大,达到遥遥领先的地位优势。企业发展中,重视在国内领先行业内,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巩固国内在该技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业的技术差距。 “填空白”:在科技进步与新经济领域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开拓新领域,有望抢占市场先机。例如投身 6G 通信技术研发的企业,有望在新兴市场获利。据统计,全国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中 90%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供应商,凸显产业链配套指标在企业申报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 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指标: 细分产品的市场领域涵盖了制造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领域,或者与制造强国战略中的十大重点产业范畴相契合,亦或是归属于网络强国建设相关的产品领域范畴。这些产品在国家战略产业的整体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制造业以及网络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全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其中90%为制造业企业,超过80%为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等相关领域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 评审环节将依据国家相关的产业分类标准以及战略规划要求,精准确定产品所属的具体领域,着重考察产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状况以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方面。比如产品是否荣获国家级相关领域的奖项荣誉,是否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等。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申报专精特新认定过程中,应深入理解并精准把握各项指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查缺补漏,突出亮点,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准备工作,向着专精特新的发展目标奋勇迈进。 为了切实提高认定通过率,企业务必尽早开启规划筹备之旅,精心布局,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03 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析 从2019年全国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来,工信部已经陆续认定了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2019年第一批认定248家,2020年第二批认定1744家,2021年第三批认定2930家,2022年第四批认定4357家,2023年第五批认定3671家,2024年第六批认定2991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