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近日宣布,“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首次搭载F-35C“闪电II”战斗机进行部署。这标志着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正式跨入“5代机”时代,由此带来的诸多变化值得外界关注。
1993年,美国防部启动联合先进打击技术验证机项目,意在发展一款各军种通用的轻型战斗机,取代F-14、F-15和F-16等现役战斗机。1996年3月,该项目更名为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诞生了F-35系列战斗机。
F-35系列战斗机包括A、B、C三个型号。其中,F-35A是陆基常规起降型,F-35B为短距/垂直起降型,F-35C是舰载弹射起降型。不同于F-35A与F-35B早已大规模列装部队,F-35C列装最慢、形成战斗力最晚,加上仅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因此成为该系列中最“神秘”的机型。
事实上,F-35C并非美国海军“理想中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海军开始筹备发展下一代舰载战斗机时,目标是获得一款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这款战斗机要比当时服役的F-14战斗机飞得更远、隐身性能更好。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会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美国海军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加入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在这一框架下,美国海军将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的部分设计融入F-35C,导致后者与F-35A、F-35B有很大区别。
一是体型更大。F-35C拥有更大的主翼和垂直尾翼,机翼总面积比F-35A增大35%,空重达到15.7吨左右,超过F-35A、F-35B,甚至超过美国海军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二是作战半径更远。F-35C能携带更多燃油,标准挂载下的作战半径达1100千米左右,是F-35系列中作战半径最大的机型。
三是单价更高。由于产量少加上设计复杂,F-35C单价一直居高不下。最新一批F-35C单价约为1.5亿美元,远超F-35A的9000万美元,是现役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单价的3倍。
F-35C原计划搭载在福特级航母上,但由于该级航母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导致F-35C列装速度缓慢。迫不得已,美国海军决定由尼米兹级航母搭载F-35C进行部署。
2018年底,美国海军首支装备F-35C的作战部队——VFA-147攻击机中队在尼米兹级航母3号舰“卡尔·文森”号上进行新舰载机适应性起降测试。随后,该航母开始改装,直到去年8月结束。此次部署表明,美国海军首支F-35C中队已经成军。目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有3个F-35C中队宣布形成完全作战能力,具备实战部署条件。
从“卡尔·文森”号航母搭载的第2舰载机联队看,其主要战斗力量采用“混搭”模式,即1个F-35C中队、3个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中队和1个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中队。考虑到F-35C是首次部署,且只有一个中队,此次部署的重点应是对VFA-147攻击机中队的运行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加强与航母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促使F-35C尽快形成战斗力。另外7月时,美国海军决定削减F-35C采购规模,将每艘航母上配备的F-35C中队数量从两个削减为一个。因此可以肯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将继续采用这种“混搭”模式。
即便如此,拥有F-35C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将迎来作战能力上的变化。一方面,F-35C具有较强的数据搜集、处理和传输能力,能拓展编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为编队内的作战舰艇或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提供引导,扩大火力圈。另一方面,F-35C凭借隐身优势,能够对对方战斗机和舰艇实施先发打击,为争夺作战海域的制空权取得先机。未来,在舰载加油机的配合下,F-35C将助力美国海军海上作战编队进一步强化对所在海域的控制。
目前,美国海军共有9个航母舰载机联队。根据规划,到本世纪30年代,每个联队将至少配置一个F-35C中队,加上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编设的4个F-35C中队。届时,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将拥有可观的5代机规模。
即便如此,F-35C仍面临一些问题。作为F-35系列战斗机中最晚服役的型号,F-35C的生产进度缓慢。目前为止,洛-马公司仅向美军交付70架左右。另外,该系列战斗机面临发动机短缺问题。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一名美国防部官员称,由维修能力跟不上带来的发动机短缺是一个“严重的战备问题”。到2022年,大约5%到6%的F-35机队可能没有足够的发动机可使用。
目前,美国海军、空军联合开展“下一代空中主宰”项目研究,计划开发下一代舰载战斗机。该项目的首架全尺寸技术验证机已完成首飞,最快将于2030年服役。届时,将出现这样的局面,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还在服役中,F-35C刚完成13个中队的最低规模部署,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已经迎头赶来。F-35C能否顺利成为主力舰载机,抑或被迅速替代,且需拭目以待。(杨王诗剑)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定殖于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它们为玉米提供了氮素营养并促进根系生长。相关研究成果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植物营养团队完成,并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团队研究报道并详细描述了在辽宁凌源热河群九佛堂组发现的帆翼龙科一新属种——坎波斯凌源翼龙。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PeerJ。
目前的陇原大地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走进甘肃省定西市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牛农机),车间繁忙有序,劳动气氛热火朝天。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细菌性皮肤感染的新方法。在最近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的新见解,或将带来治疗细菌感染和皮肤伤口的新疗法。
由德国哥廷根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对天然双层石墨烯开展的高精度研究中,发现了新奇的量子效应,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解释。
8月16日,烈日如火,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农科院果树专家张云贵赶到果农贺君丽的果园里,来不及喝口水,就急忙查看果园情况。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心理科。2020年9月,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主要是看到心理门诊里亲子冲突与学习有关的非常多,但到底是孩子不愿意学,还是确实没能力学,其中原因还应细分。
“华西牛”育成!我国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前不久,在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上亮相的“华西牛”,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迁入规律,并解析了影响地表生物迁入洞穴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提升了对洞穴生物多样性进化历史的认知水平,对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中交,意味着项目设备安装全部完成,为下阶段试生产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了兰科盆距兰属的一个植物新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工程师开发了一类新的仿生3D相机系统,可模仿苍蝇的多视图视觉和蝙蝠的自然声呐感应。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光子和电子自旋量子位来控制二维(2D)材料中的核自旋,实现了在2D材料中写入和读取带有核自旋的量子信息。
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海山被誉为“海底大花园”,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聚集地,也是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操纵植物生物过程的方法,以帮助它们在各种条件下更有效地生长。
全世界有1200多万人患有角膜盲症,即当眼睛的透明保护外层因损伤或疾病而变得模糊或畸形时就会导致失明。
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会导致谷氨酸在大脑前部区域积聚,而谷氨酸过量会使进一步的脑力工作变得困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