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伤痕累累歌词具体内容是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一级建造师 > » 正文

喜迎二十大丨富硒土里刨出“金疙瘩”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种粮就种粮,还能种出‘名堂’来?”你还别不信,在婺城区蒋堂镇,种粮大户盛桂有靠着16年来一点一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从富硒土里刨出“金疙瘩”的致富之路,真的种出了“名堂”。

  “双抢”时节,盛桂有承包的630亩农田里,一边是收割机来回穿梭,所到之处机过穗收;另一边是插秧机奔忙,秧苗排着队“扎”进泥土。同时,农场里的烘干机轰隆作响,湿谷子被卷进机械中,不多时变成了干谷。

  “传统方式‘双抢’,全过程靠人工,630亩农田要80个人18天才能完成。现在靠机械耕种、收割、烘干,同样18天却只要几个机械操作手就行,极大降低了成本。”盛桂有告诉小布。

  在盛桂有的经验里,机械化是种粮提质增效的关键。2011年“双抢”时多雨,不能靠天晒谷,他一咬牙买下了第一台烘干机。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他累计买下了智能化育秧机1台,插秧机2台,烘干机3台,无人植保机、播种机、施肥机等4台。如今,种粮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效率高了,效益咋样?”面对着小布的问题,盛桂有笑得眼眯成了线,“每年除了完成国家订单粮,仅余粮销售一项,收入就有550余万元。销售的余粮中包括向其他大户收购的部分,以此带动他们增收100余万元。自行加工的大米,每公斤售价10至40元。”

  普通大米每公斤4元左右,为啥盛桂有的大米却高出数倍?这其中的缘由,他认为首先归功于脚下这片土地。蒋堂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富硒土地近1.85万亩。从富硒土里孕育出的富硒稻,是市场稀缺产品。2014年,盛桂有抓住市场需求,******了“老盛家”商标,卖起了品牌富硒米,并自建渠道直接把米卖到了消费者手里。8年来,他积累了700多位客户。

  富硒米“叫好又叫座”,也离不开优质品种和农业技术。深谙此道的盛桂有,这几年坚持向专家请教、向同行取经,逐渐成长为种粮的行家里手。一块块农田,在他的侍弄下,成为优质高产田。

  现在,听说婺城区正在建设水稻农事服务中心,集育秧、机插、无人机植保施肥、收割、烘干等托管式服务于一体,他又有了新想法。“以后,依托这个‘田保姆’,种粮更轻松、效益会更高。”

  16年来,从啥都不懂的“门外汉”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盛桂有真种出了“名堂”。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自己的“种粮经”倾囊相授给周边农民,并带动蒋堂种粮大户,于2016年成立金华市嘉穗富硒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大米品牌“婺禾”,一起讲好富硒米的故事。如今,联合社已经发展到26个种粮大户、14000余亩粮田。

  一个婺城农民的种粮故事,折射出婺城粮食生产的澎湃活力和无限潜力。近年来,婺城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不断加大扶粮政策落实力度,保障农民生产秩序,同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将耕地保护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2012年至2021年全区每年平均粮食播种面积10.4万亩,总产量达40439.2吨,平均亩产388.2公斤,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