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聂海胜的特殊身份:宇航员大队长全中国只有一个别无分号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一级建造师 > » 正文

王炽一位比胡雪岩还要有钱的男人李鸿章赞曰:犹如清廷之国库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100多年前,地处偏远的云南,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材,以儒治商,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自身努力,终于成为一代“钱王”。

  当时,英国《泰晤士报》评选出20世纪中排名前10的世界首富,这位号称“钱王”的云南巨商,排名第4。

  提到胡雪岩,我们都知道他是“二品红顶商人”,可是,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云南“钱王”却是“一品红顶商人”,他比胡雪岩还要有钱。

  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据《虹溪王氏族谱》记载:王炽的先祖曾跟随朱元璋的大将傅友德远征云南,之后在陆良的伍军屯定居。

  为了让王炽有更大的发展,在他16岁那年,母亲张氏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凑了20两纹银,交给王炽。

  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王炽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他开始着手组建马帮,在临安府所属各县贩卖百货。

  于是,他果断出资租了一间临街的房屋,正式挂出了“天顺祥”的商号,自此,开始了在重庆的贸易生涯。

  只是这时的王炽资金有限,不过四五百两,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大买卖,只能勉强做一些小生意。

  在初步了解川西川南的经营环境后,他与重庆有实力的老板合作,请老板出资,王炽组织马帮,搞起了运输行业。

  他在川西川南一带就地购买一些烟、盐和土特产,贩卖到云南,又将云南的皮毛土杂运到重庆销售,从中挣些差额。

  在这期间,他让马帮的伙计们打着“滇南王四”的旗号,边走边卖、边走边买,很快,就积累了丰厚的利润。

  有一天,王炽带着马帮的兄弟拉着满满的货物,刚走到昭通南侧不到20里的地方,忽然一声哨响,从山上窜出百余名土匪。

  马帮的兄弟们见状,惊慌失措,丢下货物,四散逃去,现场只有王炽一人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似乎眼前的事情与他毫不相干。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他赢得了“曾么把”的赏识,甚至,曾么把命令各山寨喽啰,今后凡见“滇南王四”的马帮,都不许侵扰。

  王炽抓住这个机会把汇兑业务从长江沿岸发展到了贵阳、广州、常德,之后,又发展到北京、上海等城市。

  清同治十一年,王炽在昆明主持“同庆丰”商号,并创建了“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修建昆明同仁街,在弥勒、宜良等地广置田产,年收租息千余石。

  到了鼎盛时期,他还在香港和越南海设防设办事机构,经过20年的经营,王炽的“天顺祥”、“同庆丰”商号资金雄厚,影响力巨大,有“南邦之雄”称号。

  可是,一般的商人认为“盐茶道借款,虽然有川盐可以作担保,但发展盐务,并非三五年便见成效,何时才能收回本金,实属遥遥无期之事。”

  经过再三权衡,又与亲信商量,王炽向唐炯的部下张海槎拍下胸脯:“七八天内,我可凑足十万巨款,交付盐茶道使用。”

  张海槎将王炽的话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唐炯,唐炯听后,又惊又喜,他问张海槎:“各大商号都不敢承担,王炽不过是一位生意人,曷敢认之?可见此人非一般商人可比。”

  为了送银两,王炽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先做了一百照纸灯笼,送银队伍在山城街上浩浩荡荡地走了一圈,所过之处,引来不少百姓观望,甚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从此,王炽身价大增,名声更是如日中天,他不仅赢得了唐炯的夸赞和认同,更是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就这样,王炽和他的“天顺祥”一炮打响了,而且,王炽还找到了自己的政治靠山,并由此走上了“官之所求,商无所退”的发迹之路。

  随后,王炽又创建了“同庆丰”商号,并改组“天顺祥”,将“同庆丰”称为总号,“天顺祥”改为分号,从此,“同庆丰”成了民间和官府承办汇兑的首选商号。

  除此之外,当时的洋人对清廷的工业多有染指,为了振兴地方工业经济,王炽冒险夺标,自己垫付数十万两白银与官府一同筹办云南铜矿、锡矿等产业。

  面对这种情况,王炽向工部捐款数百万辆,用于兴修水利,此举,被李鸿章称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有人曾给王炽及其“同庆丰”算过一笔账,说自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三年共25年间,同庆丰全号红利高达389万两,被时人称为“富过半个云南”。

  就像他对“商道”的理解:“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骗我,害我,我将何以处之?容他,凭他,随他,尽他,让他,由他,任他,帮他,再过几年看他……”

  清廷根据王炽的各项义举,先后赐他四品道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甚至,清廷还允许他在紫禁城骑马,无疑,他成为了当时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这种荣誉,超过了与他同时期的巨商胡雪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