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关于新飞飞战士加点网友会怎么评论?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瞭望|兴边富民的甜蜜配方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滇西边境山区位于西南边陲,包括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10个市州的56个片区县,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该区大部分位于横断山区南部和滇南山间盆地,山高谷深。

  算上所有蜂蜜的收入,一个蜂箱每年至少能赚1000元左右,利润很可观。养上100箱蜜蜂,就不用出去打工了

  当地花期叠错,一年四季蜜源不断。老百姓也有养蜂传统,但习惯“无为而治”:有蜜就割,没蜜不喂,蜜蜂经常大量飞逃。

  改变发生在2021年。村支书杨志良带队“走出去”,远赴北京学习科学育蜂、精深加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的专家被“请进来”,教技术、办培训。科技助力产业上规模,养蜂的“新世界”终于打开了。

  引来“致富”蜂,收割“振兴”蜜——摘掉深度贫困的帽子之后,滇西边境山区这片旖旎多彩之地,向资源禀赋要产业特色,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班洪村地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驻地海拔1160米,远山云雾缭绕、植被茂盛,近看绿树婆娑,民居错落。

  一大早,蜜蜂养殖户高永生就来到蜜蜂养殖基地,清理垃圾、管护蜂箱。开箱、割蜜、摇蜜、过滤、分装……蜂绕旋、蝶飞舞、蜂农们采蜜忙的场景,跟当地过去的养蜂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人们在木桩打上孔,放在房前屋后、深山老林,坐等“蜂”来。因此,当地蜂蜜产量不高、质量不稳,“有箱无蜂”“空箱成堆”现象并不少见。

  滇西边境山区共有56个片区县,班洪村所在的沧源县既是佤族自治县、云南省的革命老区县,也是中缅边境县、民族直过区。

  脱贫摘帽后,当地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一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措施精准发力。

  云南省出台专项文件,摸清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底,制定了198万户、796.7万人的三年增收措施。

  2020年12月,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沧源县政府共同签署《蜜蜂产业帮扶合作协议》,支持当地蜜蜂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5月,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迎来了一群“蜜蜂侠”——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云南沧源试验站正式入驻。

  科学家们一边调研蜜蜂产业现状和养蜂水平,一边开展产业推广和技术培训,还为蜂农带来“黑科技”。

  “作为侵略蜂,胡蜂两个小时就能干掉一箱蜜蜂。”看到蜂农因此苦恼,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华蜜蜂利用与生态团队首席黄家兴,给蜂箱设计了“防盗门”。

  “中华蜂能自由进出,个头较大的胡蜂被挡在门外。”黄家兴说,针对当地雨季长、雨量大的问题,他还发明了一种带排雨屋顶的蜂箱,可以避免雨水入侵致蜜蜂死亡。

  截至目前,专家们已围绕关键饲养技术未掌握、蜜蜂越夏后蜂群损失率高等问题,发表了30多期科研报告,编制了中华蜂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制订了蜜蜂育种、蜂蜜产品标准、保健功能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方案。

  科技兴农有成果,联农带农见成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班洪村里,越来越多村民投身“甜蜜产业”。杨志良介绍,去年村办蜂蜜加工厂加工蜂蜜40吨,实现产值突破200万元。

  世居在阿佤山里的人,对米团花并不陌生。这种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植物,在沧源县内覆盖面积达17.3万亩,但是“养在深山人不识”。

  科学家们在对沧源县的蜜源“家底”摸查时发现,蜜蜂采白色米团花,能酿出佤乡独有的、可媲美新西兰高级蜂蜜的神奇黑蜜。

  黄家兴算了一笔账:在米团花花期内采蜜,一个蜂箱能产2到3公斤的黑蜜,一公斤能卖400元,一个蜂箱每年能收入800元以上。

  大山深处花期叠错,一年四季蜜源不断。除了米团花黑蜜,还有野桂花蜜、板栗蜜、坚果蜜等,全年形成大循环。

  “算上所有蜂蜜的收入,一个蜂箱每年至少能赚1000元左右,利润很可观。养上100箱蜜蜂,就不用出去打工了。”黄家兴说。

  如今,“班洪南滚河蜂蜜”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中华蜂养殖产业成为班洪村集体经济支柱之一。

  村里办的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第一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项——“滇西南蜜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专家认为,该项目采取“科技特派员+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运营方式,服务帮扶农户,实现农业产值800万元以上,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技术路线合理,具备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沧源县建成规模化养蜂场18个,养殖蜜蜂6400余群。2022年上半年,全县蜂蜜产量达56.92吨,其中黑蜜14.65吨。产业有特色、帮扶有机制、增收有渠道、发展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72岁的岩翁开了一家客栈,坐落在班洪村的“C位”。再早几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还要走上“创业”路。

  2015年,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岩翁即将退休。乡干部找到他说,想在班洪村建客栈发展乡村旅游,希望他能挑个头儿。

  从身背弯刀、上山游猎的青年,成长为带领村民修水沟、挖水田的村干部,从无到有发展特色产业,建起合作社、学校、医院……岩翁亲历、见证了阿佤山的巨变。

  一开始,他不想干。主要是因为钱:建民宿起码要贷款20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考虑再三,他还是答应下来了。

  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选材料,一样一样拉进山。两层的客栈,共有11间客房,陈设简单,但游客也有了歇脚的地方。烧菜、打扫、招呼客人……班洪村的第一家客栈,里里外外全由岩翁和老伴儿一手张罗。

  沿玻璃栈道拾级而上,借助高倍望远镜找寻野生亚洲象悠然自得的身影;在蜂文化体验园里,打卡蜜蜂习性观察室;漫步于村间小路,看一花一户一景,观一树一路一韵……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云海深处的班洪村。

  村民张光军,也在岩翁的鼓励下吃起了“旅游饭”。在政府帮扶下,他拿到10万元3年免息创业贷款,开起了农家乐。清晨起床去橡胶林割胶,回来准备新鲜食材,等待游客上门——仅农家乐收入,平均每年就有6万多元。

  背靠“金山银山”,班洪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钱挣了。“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0多万元,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杨志良说。

  统计显示,包括班洪村在内,云南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67元。

  “00后”返乡青年杨伟,把超市开在了景点门口,还支起了露天小摊卖青木瓜奶茶,挣得比以前跟着舞蹈团去各地演出还要多。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