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遵义市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遵义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着力构建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水生态安全屏障”。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大亮介绍了遵义市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相关情况,市水务局其他负责同志就河长制作用的发挥、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全面整治、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措施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珍稀物种繁衍生存的家园,也是全社会关注最高、水生态环境问题最复杂的一条河流,更是遵义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抓好赤水河保护,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近年来,遵义市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扛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赤水河作为典型的跨省界河流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各级各部门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赤水河作为贵州省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赤水河流域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了流域内河流、水库河长全覆盖,并探索创新了“互派河长”“流域河长”机制,以及“河长+警长+检察长+义务监督员+巡查保洁员”的“三长两员”治河模式,有效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水资源管理上,遵义市始终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建立完善了用水统计名录库,编制完成了赤水河、习水河和桐梓河等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并先后推动赤水市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赤水市、仁怀市完成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序开展了重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以来,先后在赤水河流域实施了仁怀市五马河(三元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赤水市白云山生态清洁小流域等9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及1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同时,还加大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管和执法工作力度,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国储林、高标准农田、水源涵养及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约550平方公里,赤水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8年的74.88%提升至2022年的76.11%。
保护水生态安全,污水治理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遵义市围绕赤水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补齐收集管网短板、试点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目前,赤水河流域共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76座,总处理能力26.6万吨/日,已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2021年以来,共计建设城镇污水管网459.4公里,流域内已基本消除城市(县城)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管网空白区,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95%以上。同时,积极稳妥推进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清理退出工作,持续加大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更好地保护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清理退出工作的强力开展,目前很多支流河道全面连通,水生物种迁徙繁殖和栖息地范围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得以改善,生态效益凸显,消失多年的鳗鲡、红唇薄秋等土着鱼类,又出现在赤水河流域,绿水青山、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又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一步,遵义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抢抓全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契机,进一步强化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坚定不移抓好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板区,让赤水河成为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