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有关张一山的女友又是个什么梗?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国家建造师 > » 正文

“人性之恶”是万恶之首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由上海淮剧院创作演出的淮剧《武训先生》是一部艺术品相好、艺术品质高、艺术感染力强、艺术有机性佳的作品。尤其是作品风格化的追求、人物性格化的塑造、剧种品质化的努力、舞台戏曲化的呈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研讨会的标准,本文只想从“但是”以后说起,主要从加工提高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关于思想题旨。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说,诗书传家、修身育人是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都不会把这个主题忘掉。淮剧《武训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为作品立意,通过武训这个鲜活形象的塑造深化思想题旨;同时也依托这个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深刻性,从而使作品有了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的感染力。但是从当前的舞台表现看,还可以将这一主题发挥得更丰富、更深刻一点。对于武训而言,他受到的最大伤害——两次财产被劫,不仅在于“不识字”,更在于人性的恶。武训苦难的来源并不在于知识的匮乏,而是道德的缺失。所以,当我们与武训一起来反思这种浩劫时,更急切、更企盼的应该是“办学”对人性的引导、对社会风气的引领、对理想的锻造,以及对慈悲之心、担当之心、公德之心的培养。如果作品在现有基础上,向这个方向延伸和转化,全剧的思想题旨会更厚。具体到剧中,武训在第二次与“了证”和尚有了深入交流之后,应该有一个转变,他应该认识到自己“吃亏”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不识字”,所以要办有文化、有道德的教育,让大家学做好人、让社会充满好人。这与贯穿全剧的带有象征意义的《三字经》也相吻合,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恶来源于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主题这样的延伸与转化,将赋予作品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二点,作品应增加与当代社会的联系。现在的剧情设计看起来更多的是武训和财主张老辫之间的私地狱中,武训见判官的戏与现实到衙门告状结合起来。将现实中衙役官官相护、唯利是图与梦境中阎王、小鬼、黑白无常融为一体,以加强作品的社会性,体现出不仅是武训在受张老辫的个体欺压,而且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缩影。

  第三点,张老辫对武训施以恶行的具体动机太笼统。在人物角色塑造上进行阶级压迫的划分是可以的,但在艺术作品中,剥削阶级与受剥削阶级的体验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生活轨迹。例如给张老辫一点因嫖、毒、赌等原因而带来的窘迫和危机,让社会的本质更多一点生活表象的丰富与偶然。

  第四点,剧中对于钱的处理需斟酌。武训在庙中数钱时展现出的“视钱如命”的感觉让人不适。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愿意把钱说得很高尚,尤其不习惯将钱直接堆积在观众眼前夸赞钱与美好的情感等同。建议将戏中的钱赋予亲情或事业的元素,或理想目标。另一方面,武训是山东人,从儒家传统来说,这里的“钱”如此夸张也不太合理,如果可以将其进行有效转化,会更好。

  第五点,乞讨行为与社会普遍人性之间的关系处人恩怨。这样的关系强化了戏剧矛盾的直接性、具体性,但削弱了矛盾的社会性。建议将第二场在梦境的理。这里有一个关于乞讨的悖论:武训所有的钱、所有的功绩都是在别人对他的施暴取笑基础上获得的。也就是说,他的钱越多,曾经取笑他的人也就越多。这个逻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社会人性的沦丧,与主题相悖。这里需要一个情节线上的逆向转化。若在武训年事已高时,人们已经理解、认可并赞赏了他的努力,百姓纷纷以自愿捐钱来取代拳打脚踢,人们对他的态度也从取笑转为尊敬,这样,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要放大许多倍——因为他开始引导人性向善。乞讨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做妥善处理,剧中的武训被描写得越伟大,社会就被衬托得越黑暗。其实不用大改,就在后面添加百姓对他鞠躬、捐钱的动作就可以。一定要有类似这样戏剧动作的转变,否则全剧的思想高度会受到影响,这部剧的引导力也得不到理想效果,这样修改将赋予这部剧更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