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上海市消保委会同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近期暗访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了约谈,根据各自职责指导企业进行问题整改,并开展相关普法教育。
如今,随着电子支付领域的扩大,以及许多工作需要通过联网开展,人们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频频出示,有的一天要出示许多趟,甚至买个零嘴,喝个奶茶就不知不觉出示了个人信息。这样的个人信息流露,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3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中消协《报告》”)指出,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问题仍需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强化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亟待立法、司法、行政、社会等层面综合施策。
“近段日子,我们对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和快餐店进行了暗访。原因是有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反映,有些扫码点餐的小程序会索要消费者的手机号。”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对记者表示,“消费者问,自己已经到店取餐了,有的甚至是堂食,商家非要拿走自己的手机号,派啥用场?”
不查不打紧,一查吓一跳!查将下来,发现“CoCo”、“沉大成”、“茶百道”、“7分甜”、“蜜雪冰城”、“望湘园”、“吉祥馄饨”和“书亦烧仙草”等8个品牌的小程序会索要消费者的手机号。其中,“CoCo”和“沉大成”的问题最为突出。如果消费者拒绝提供手机号,那点餐程序就进行不下去了。
“如果是外卖点餐,需要留实名地址、电话。这我能理解。但我这可是到店点餐啊。凭什么还要我提供手机号?”一名投诉者愤愤地说,“按照他们的逻辑,那如果我没带手机,难道就无法消费喽?”
“上海市消保委对消费者调查发现,有65%的消费者不愿意在扫码点餐时向商家提供手机号码。”唐健盛说。但许多时候,已经到达门店了,有的人为了赶路赶时间,有的人似乎为了尝一口该品牌的产品,还有的人仅仅为了怕麻烦,也就屈从强制索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的小程序了。
上海市消保委工作人员在“沉大成”门店暗访时发现,进入扫码点餐小程序后,立刻转到登录页面。其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微信号昵称、头像,还必须提供手机号,否则就无法继续点单。在沉大成:若选择堂食,倒是不需要提供位置信息;但若选择到店自提,则仍必须提供位置信息。“汉堡王”的表现略好——也仅仅是略好而已。在“汉堡王”,如果消费者扫码点餐时拒绝提供位置信息,虽仍可点餐,但小程序里有个弹窗会频频跳出来“提示”,对消费者正常点餐进行干扰。对于并非眼疾手快的消费者来说,揿除弹窗都相当不容易,有的人也不知道过一会这弹窗会自动消失。于是,不少人又无奈地顺着弹窗的意思,透露了个人位置信息。最为离谱的是“一点点”,竟然点杯奶茶还必须提供位置信息才能点单。“这样的做法实在太霸道。”唐健盛说,“从我们上海市消保委来说,我们认为,到店点餐的话,如果消费者拒绝提供位置信息,商家也应该向消费者提供手动选择门店的途径。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也显示,有56%的消费者对扫码点餐强制获取位置信息表示担忧。”
早在2021年的“网剑行动”中,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曾经手过一个典型案例——根据公告,上海九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其管理的“望蓉城”餐厅内提供扫码点餐服务,要求消费者必须授权手机号码才能完成扫码点餐,且未告知消费者收集手机号码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当时媒体报道:“经核实,收集手机号码并非完成扫码点餐功能的必要环节。另外,当事人将收集到的5893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其使用的餐饮管理软件相应模块中供查阅、下载和使用,未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当事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上海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处以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唐健盛告诉记者:“对于餐饮企业等商家来说,其实只要知道什么时间、哪桌、点了什么菜、是否付款等信息即可。而对于给商家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说,只要知道是哪个商家、付款金额是多少,以及是否付款即可。也就是说,根据用户信息采集最小原则,理论上,商家和服务企业不该接触到那么多用户信息,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唐健盛还指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记者从上海市网信办了解到,自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当年11月1日施行以来,公众总体上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逐年提升。而上海市网信办也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每年开展APP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工作,2022年要求本地应用商店下架违法违规处理个人信息的“私人加密锁”“世界街景高清地图”“图文放大神器”等55款APP,主要问题集中在强制索要用户非必要权限、未经用户单独同意向第三方共享精确位置信息等。
在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上海市消保委会同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近期暗访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了约谈,根据各自职责指导企业进行问题整改,并开展相关普法教育。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消费者重视保护个人信息,如果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不当使用,可以拨打12345向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亦可向上海市消保委投诉或反映。由此看来,那些违法违规的商家,如果拒不整改,或者说屡教而整改不到位,则必将吞下苦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消协《报告》认为,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构建经历了由刑事规制到民事规制、由原则性规定到具体规则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形成以《民法典》为基础,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从国家层面来说,近年,网信、公安、文旅、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通过开展“净网行动”、“清朗行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App安全认证等行动与活动,严厉打击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作出了贡献。但中消协《报告》也提及,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问题仍需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其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处理的必要性原则、违反个人信息处理质量原则、违反“告知-同意”规则、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损害赔偿范围有待确定等方面。
在唐健盛看来,随着消费迭代,要求消费者和商家完全不使用App是不可能的,也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但诸如索取到店点餐者位置信息、手机号码等情况,必须得是在“告知-同意”等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者该有选择权。
相关专家表示,最为令人担心的有人通过获取个人信息泄露的大数据,来进行不可告人的勾当。譬如一些公司的“内鬼”将携带诸多个人信息的大数据贩卖出去,甚至贩卖到暗网等获取好处。而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卖。哪怕并非个人信息被卖,而是相关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业遭遇黑客攻击等情况,都可能会造成被泄露给商家的数据整体外泄。这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个人信息与恐怖暗网之间,或许只有一指之隔。当个人信息通过手机端泄露之后,也许麻烦就会在某一时刻找上门。防范于未然,则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更该是公民们大家所需要引起警觉的。截至记者发稿,老陈正在寻找自身手机上所装App是否有漏洞,以及如何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以期解决进来频频接到各种稀奇古怪电话的糟心事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