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的地方仍有一定差异:南方以春夏两季高发,秋冬次之;北方以夏秋多见。现在正值凉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儿童患手足口病的人数均有一定的增加。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尤其以人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多见,具有传染性强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手足口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因此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就餐的时候,玩具、餐具、洗漱用品、饮料或食物均可成为手足口病的传播媒介。
儿童在感染肠道病毒后并非立刻出现相应症状,通常会经历3 - 5天的的潜伏期。在潜伏期,虽然儿童没有显着症状,但却可以成为隐性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染给其它小朋友,因此,在幼儿园、托幼机构,某一位儿童染上手足口病,其他幼儿均可能成为感染对象。
儿童患手足口病以后,主要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其中,皮疹是手足口病的特征性表现,该类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因此得名手足口病,部分患者臀部也可出现较多皮疹。
幼儿在感染手足口病以后,经过一周的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大多可以痊愈,且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也有部分患儿会进展为重型甚至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率大约为6.46/10万 - 51.00/10万之间。
因此,手足口病重在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病程的前三天以及感染肠道病毒71型的患儿属于重症病例的高危患儿,家长们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症状,包括体温、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循环相关的症状:如果体温持续波动在39℃及以上,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效果差;出现精神差、吸奶无力、呕吐、抽搐、心率呼吸显着加快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可能会进展为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危及生命。
综上,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较高,且不遗留后遗症,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重症病例并危及生命,因此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手足口病患儿病情的进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