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重庆璧山有个“砸锅卖铁”工作专班?记者核实:专班已经开始运行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培训 > » 正文

搞不了中国就搞印度?既然去不了中国化那就“去印度化”?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早在2018年,美国就开始用贸易战来着手遏制中国的发展了。只不过到最后,美国事与愿违,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即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依然实现了2.3%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中国经济更是一飞冲天,增速高达8.1%。这些数据无不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根基远比想象中要稳固。

  华为在5G技术上的突破、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实施,都彰显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这些成就不仅让美国感到了威胁,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

  苹果公司不仅没有撤离中国,反而还在中国加大了投资力度。亚马逊虽然关闭了部分中国业务,但仍将中国视为重要的采购市场。

  总而言之,市场的选择远比政治口号更具说服力。在利益面前,即便是美国政府也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在美国看来,印度似乎具备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潜质:庞大的人口红利、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渴望发展的经济动力。

  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印度开始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与美国交好,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这让美国感到非常不爽。

  一开始,印度为了吸引外资,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减税、补贴、简化审批、提供基础设施援助等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一时间无数投资者涌入印度想要大展拳脚。

  可好景不长,那些外企刚刚站稳脚跟,印度就亮出“屠龙刀”开始“收割”,五花八门的“违规理由”伴随着“天价罚单”出现在那些外企的面前,数以亿计的罚款让那些外企苦不堪言。

  更过分的是,印度还明目张胆的要求不少外企交出核心技术,甚至“0元”转让知识产权,连美国的苹果都没能逃脱,印度这是里子和面子都不要了。

  美国原本希望印度能够像日本一样听话,乖乖听从美国的安排,成为对抗中国的前哨,可印度显然有着自己的盘算。

  一方面,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印度有机会承接部分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美国的附庸。相反,它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身的大国梦。

  在联合国的投票中,印度也多次选择弃权,而不是盲目跟随美国的立场。印度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让美国愈发感觉到印度的“不可控”。

  从大力发展制造业到推动科技创新,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扩大内需,这让美国在印度身上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影子。

  因此,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其对印度的策略,认为印度不再是一个“听话”的“小弟”,而是逐渐变成了一个难以掌控的问题国家。

  随后一系列针对印度的措施接踵而至:从限制印度籍高管在美国企业中的任职;到收紧对印度留学生的签证政策;从调查印度的贸易行为,到威胁要取消印度的普惠制待遇。

  经过这一系列的“敲打”,莫迪终于意识到,美国这个老大哥已经已经彻底“翻脸”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印度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美国的突然变脸,一时间让印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它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得罪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虽然印度已经向美国表明了善意,并明确表示无心与美国为敌。但是已经“灰心”了的美国,却并不买账,继续对印度施压。

  印度街头的抗议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面混乱不堪。原本印度因宗教不和、贫富差距等原因引起的冲突就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稳定,也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

  有分析认为,美国可能在考虑让印度彻底解体。这不禁让人感叹美国的狠辣果决,毕竟在美国眼里所有的盟友都是棋子,印度和日本本质上并没有无别,不听话就得“打”到听话为止。

  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都在这场大变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美国的去印度化策略,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一个片段。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美国,都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只有立足自身,不断发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赢得尊重和地位。

  《美国这顿“敲打”,印度终于看懂了,莫迪宣布访乌,玩起骑墙战术》—七号观察室—2024年8月22日

  《英媒称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超去年全年,分析师预计“强劲势头”还将继续》—观察者网2024年8月14日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