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现金流 11.3 亿人民币,同比减少 20%,环比减少 38%,自由现金流 4.52 亿人民币;
公司现金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与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余额)为 536.5 亿元人民币,上一季度为 511.9 亿元人民币;
理想 L8 的详细信息目前不便过多透露,理想 ONE 目前销量有所放缓,已经在实施促销政策;
电池供应的价格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所回调,公司的毛利会因此得到一定改善,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基于成本波动进行产品的价格调整;
L8 相比竞品会有绝对性优势,发布时间会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早,新车从发布到交付的时间会比 L9 更短;
增程电动车是电动车加了增程器,而不是燃油车加了电池,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概念,没搞懂这个概念不要说什么先进和落后;
预计总收入在 89.6 亿元人民币至 95.6 亿元人民币之间,较 2021Q3 增长约 15% 至 23%。
盈利水平上,Q2 理想的跌幅还是比较大的。不过现阶段,理想正处于旧产品与新产品衔接的阵痛期,或许等待 L9 开启交付后,Q3 的数据能有所恢复。
关于新车方面,李想发微博表示想买 L8 的就别买理想 ONE 了,我们猜测 L8 的车型定位与理想 ONE 是比较近似的。
此外,L8 交付前需要先把 L9 的交付和爬产完成,毕竟两款第一个完整月就可以交付过万的全新车型同时爬产的难度还是较大。
普通版本车机表现令我惊艳。首先是 UI 设计偏 Q 版,小狐狸互动性很强很可爱。主界面的地球互动和功能拓展很强、小标签可大可小可直接进入功能界面,甚至 App 回位也做了细心动效;
BRABUS 车机部分属于保密协议内容,官方透露会有一些差异。我们猜测是增加了 BRABUS 模式,或者是相关 UI;
辅助驾驶方面,目前现场的展车(两台巴博斯 + 一台次顶配普版)都是 1V5R(一个前向单目 + 5 个毫米波雷达)的设计,功能上可以实现,车道保持 + ACC、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变道(打灯变道)等功能。
smart #1 的 BRABUS 版最快将在本月 26 日第二十五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正式公布具体配置,并于当日开启线 日(不含)前完成定金支付的用户,可于 8 月 26 日开售后将车型升级为 BRABUS 性能版,并保留原有定单预计交付时间及已获取的权益。
BRABUS 版车型大部分信息其实现在都已经公布的差不多了,唯独价格和试驾体验目前暂时还未知。价格上,我们认为 BRABUS 版的价格会在 30 万左右。虽然价格并不算便宜,不过可预期的是,smart #1 BRABUS 版会成为这个价格内,性能最强的车型之一。
近日据外媒报道,目前特斯拉北美官网已无法下单购买 Model 3 长续航版本,仅有标准续航版本和四驱高性能版本可以下单,而长续航版本的可下单时间显示为 2023 年。
实际上,早在今年 3 月的时候,特斯拉就已经出现了库存订单过多的情况,北美官网显示多款车型的预计交付时间都排到了 2023 年。而马斯克本人也在 5 月就曾表示过,由于订单量过多,特斯拉可能会关闭部分车型的下单渠道。
反观国内,在 2021 年 1 月,就下架了长续航版本车型,取而代之的是降低高性能版本的售价。国产长续航版本从 2020 年 4 月上架开始,仅仅「在位」不到 9 个月,至今仍未重新上架。如今北美市场也同样下架了长续航版本,我们并不清楚是否真如马斯克所说,「由于产能原因关闭下单渠道」。
或许最终原因还是在于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根据美国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新能源车辆的售价需要低于 55,000 美元才能获得补贴,而 Model 3 长续航版本在北美的售价为 57,990 美元。
2022 年 8 月 15 日,小鹏在小鹏超级补能发布会上,公布了其 S4 超充的各类信息。具体内容汇总如下:
功率曲线开始充电之后起始功率 130 kW,然后电流先冲到 600 A,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爬升到 630 A,整体速度随着电压的提升,整体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峰值最高到了 443 kW;
目前一个 S4 超充站会有 4 个枪,不过一个站也就 480 kW 的功率,小鹏官方表示,因为充电速度比较快,而且不是全程维持 480 kW 的功率,所以一个站 480 kW 也可以满足需求;
小鹏计划在 25 年铺设 2,000 站,能铺 S4 的地方都会铺 S4,铺不了的地方 S2;
一个充电站平分 480 kW 的功率确实有一点点遗憾,但是仔细想想,从 60-70 kW 一步迈到枪均 480 kW 确实不容易。在 S4 出来之后可预期的是,迈到 200 kW 平均速度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各家新势力发展快速补能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你觉得未来的新能源车补能的大趋势会是哪种呢?
8 月 26 日,也就是这周五,第二十五届成都车展将拉开序幕,这也是今年为数不多的大型车展之一。
而飞凡 R7 之所以这样不惜成本,以高阶硬件实现多重安全冗余的核心原因在于对 corner case 的场景要实现完整感知。
Luminar 这款名为 lris 的旗舰激光雷达是转镜式激光雷达,视角为 120° x 26°。在 10% 反射率下,最远可以达到 250 m 的探测距离。
目前,主流的激光雷达厂家的产品,比如国内的大疆、国外的 VLDR、法雷奥等,多是以波长为 905 nm 为主。而 lris 拥有 1,550 nm 的波长,拥有更强的穿透力,在光斑质量、重复频率上,优于 905 nm,同时这个波长对人眼也更加友好。
当然,对于智能驾驶系统来说,只有性能强大的硬件,而没有与之匹配的优秀算法软件作为支撑,依然很难获得很好的使用体验。这就好比肌肉发达的人,没有聪明的大脑,也难成高手。所以,我们不妨对这飞凡 R7 上这套「大满贯」的感知硬件所能带来的实际体验,报以期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