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两大机场的停机坪上,除机场工作人员外,还有许多航空公司、航油公司等驻场单位的职工,他们日复一日,确保机坪航班的安全运行。
2019年,上海机场集团工会启动了站坪区域共享休息室建设实事项目,先后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机坪建成4个共享休息室。
位于浦东机场的机坪共享休息室是一间双开门、面积约21平方米的活动房,“人”字屋顶简约美观,也更利于排水。钢架结构的主体加上特殊材质的墙面,提升了房屋的防火等级。考虑到机坪作业环境,在系留状态下活动房可抵御12级大风,并具备避雷功能。
走进其中,空调、冰箱、电视机、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插座等一应俱全,同时还配备季节性物资。休息室24小时向站坪内各运营单位开放,年均使用率达到6500人次。
“夏天是最煎熬的季节,气温高,机坪有些区域无遮无挡,有时一场暴雨下来,大家只能躲在机翼下。”东航的航线维修员李涛说道。
如今,在航班间隔期,李涛和同伴们只需步行三五分钟,就能抵达共享休息室,洗把脸,喝口水,吹吹空调,一扫工作的疲惫与辛劳。
未来,机场方面将进一步实施“6+N”标准建设,完善休息室设施,满足职工需求;推动职工之家功能拓展,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机坪区域驻场单位职工共建共享。
走进巴士三公司1250路双流路的调度室,职工活动室就在站点调度室的2楼。“平时我们这里是不上锁的,方便大家进来使用。”车队工会负责人黄罗成告诉记者,为帮助一线驾驶员减压,在公司工会支持下,车队去年给职工活动室新增了一批运动器材。
不大的活动室,布置得简单而温馨。跑步机、立式沙袋、动感单车、仰卧起坐器等健身器材依次排开。在修理车间的职工书屋区域,公司工会在原有书籍的基础上新增了心理学书籍。
中午刚过,记者偶遇前来健身的驾驶员周建华师傅,“驾驶员的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出车时难免碰到不愉快的事。以前只能找同事聊聊,现在来这里锻炼放松一下,释放压力,快乐开车。”
目前,久事公交集团所属的公交首末站共605个。久事公交集团计划2023年增配136处,年底前确保公交首末站内职工休息室全部配置到位。
据统计,上海地铁车站共计508个,全路网共有员工休息室527间,但是早期投入运营的休息室,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旧、面积与使用人数不匹配等问题。
今年,申通地铁集团将在第二季度集中完成26间严重破损的休息室整改、10座样板休息室改造、194台电视机的增设等。同时,根据情况进行除湿机、空气净化器等其余设施的改善。
市卫生健康委、市医务工会开展了职工健康休息室的试点工作,全市已有30多家医院申报职工健康休息室。
位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手术大楼四楼的职工健康休息室由两间房间组成。一院工会主席刘友军表示,两间休息室建筑面积共约110平方米,可服务职工约500人。
休息室内按摩椅、微波炉、冰箱、咖啡机、饮水机、卫生间、学习区等设施完善。还安装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手术进度。餐厅更为职工提供24小时自助餐服务。
记者在按摩休息室采访时,遇到了正在休息的胰腺外科医生龙江,“现在距离下一台手术大概还有半小时不到的时间,我调个闹钟休息下。”龙江说,自己只要是有手术安排的日子,都会来这里休息调整。“尤其是大手术,连续4、5个小时的,要让我的腰背放松一下,然后准备下一台手术。”龙江透露,目前休息室内有6台按摩椅,午后的那段时间几乎是满座。
上海市医务工会将根据试点情况调整职工健康值班室、办公室创建标准,逐步形成规范性文件,规范医疗卫生单位办公室、休息室、值班室建设。
同时,将在市、区两个层面共同推进“职工健康休息室样板间”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在全市层面推进医务职工休息室的建设和改善。
到2024年,按照应建尽建原则,组织两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办公室、值班室、休息室创建、评估和验收工作。
红松东路622号里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始建于2017年,自建成以来,为周边的快递、外卖、道路执勤等户外职工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服务于虹桥镇南片区域的30余名环卫职工则是使用该站点的“主力军”,这里不仅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有停放工作小车的区域。
“接力站的功能越来越多了,微波炉、充电器、爱心早餐、WIFI……”说起站点的服务,环卫工李新美如数家珍。
正值中午就餐时间,站内两个微波炉旁摆满了饭盒,不少环卫职工正在等待热饭。微波炉,正是环卫职工们使用最频繁、最认可的功能之一,李新美告诉记者,以前热饭很不方便,自从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开放后,他们就餐时用微波炉转一转,幸福感提升太多了。
今年,市绿化市容局将结合各区环卫公厕实际需求情况,计划推动全市200多个环卫公厕管理室(工间休息室)或公厕附近环卫道班房内公厕职工工间休息室的改造。
对于部分空间面积有限的公厕和巡回保洁公厕,因场地限制不能满足公厕保洁人员就地工间休息需求的,由市、区各级工会和业务主管部门牵头,通过与周边爱心接力站、社区服务中心等联建共享的方式,帮助公厕保洁人员解决工间休息的需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