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今年45岁的美国实力派女演员杰西卡当初元尊全网发布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一级建造师 > » 正文

78岁“斜杠农民”:点校县志20部创作文言小说100余篇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逾年,返乡务农,遂为击壤之民,因自号曰耕圃氏。自是,日则劳作于陇亩之中,惫则憩息于柳荫之下……”1月11日,在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都司村,张友云正给自己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耕暇辑轶录》做注解。

  张友云今年78岁,满头白发,衣着朴素,是个地道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老人,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学习、点校、句读和文言写作,写出100多篇文言小说,其中多篇已发表。

  “1966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因为特别喜欢古文,就算干活儿累得不行,回家也要抽空看几篇。”张友云说,“为了家里多点收入,生活过得好些,农闲时,我当起了乡村裁缝,每天拿着剪刀量尺,一干就是30年。”

  “偶然的机会,我在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时发现,最晚的文言小说集距今也有100多年了。”张友云说,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自清末以来,基本上没人再写文言小说了。因此,他萌生了写文言小说的想法。

  “写文言小说太难了,高中学的那些知识根本不够用。我又每天忙于生计,哪有工夫看书呢?”张友云说,他想到一个好主意,把废旧烟盒、酒盒裁剪成小纸片,把文言字词原义、引申义、用法等都写上去,贴在缝纫机旁,趁空闲时间默默背诵。

  有了努力方向,又该写什么内容呢?“当时做裁缝时,店里人来人往,一些顾客聊了不少奇闻趣事,我就把它们记下来。”张友云回忆道,“以这些素材为基础,里面出现几个人物,考虑这些人物接下来应该怎么发展,以及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就这样一点点完善,故事慢慢有了头绪和轮廓。”

  多年努力学习,让张友云的知识大涨,素材也积累了不少。经过反复修改,1987年,他的首篇文言小说《苑天香》公开发表。“这给我很大鼓舞,后来我又相继发表了《十六两》《长舌病》等作品。”张友云说。

  2011年初,因为古文功底扎实,张友云被破例邀请加入“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负责点校菏泽各县古籍《县志》。至今,他参与点校出版的古籍《县志》已有20部。张友云自豪地说,这20部书堆起来有1.5米高,差不多快赶上一个成年人的身高了。

  张友云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没忘了本职工作。“期间为尽仰事俯畜之职,潜心研究科技,于种植养殖诸方面稍有成绩。”这是张友云在自传中写的一句话,其中“成绩”即他从科技图书中学到知识,然后在自家院子里发展的庭院经济。

  “我进行了天麻的有性繁殖实验,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徐锦堂教授的认可;还养了蝎子,成功提取了高纯度的蝎毒;在温室里种植蘑菇,为附近的农民提供品质优良的菌种。”张友云说,一时间,他的小院变成了传授发展庭院经济技术的“课堂”,各地慕名前来学习取经和购买商品者络绎不绝。

  如今,张友云的庭院已扩大规模并迁至别处,发展成了食用菌厂和保温鸡舍,并交给两个儿子管理,他则专心于点校古代《县志》。“2023年9月,我写的《蒋子猷》在《当代作家》上发表了。”张友云说,现在写文章有点吃力,他打算以后再多校对一些古文,继续发挥余热,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