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银行流行过“无人网点”。客户走进网点,不管是基本的货币业务,还是储蓄卡、信用卡业务,甚至是贷款、投资理财,全部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设备(超级柜员机)和“贴心”的虚拟客服来完成。全程,或者说整个网点看不到一个行方的工作人员。当然,这一切也都会在摄像头的注视下完成。
然而,考虑到银行的服务机构属性和客群的平均年龄,“无人网点”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一阵热潮以后,似乎就开始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而在眼下,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和人形机器人等新产品在银行网点的落地,曾经熟悉的“未来网点”又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是否会有那么一天,未来网点真的会批量出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问题。毕竟,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进银行网点。
事情的缘由是,2月18日西安市民王女士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某国有银行西安南郊支行办理业务时遭遇“窗口排队困局”。
然而,该行营业厅明明设有8个服务窗口,实际开放的仅有2个普通窗口和1个VIP窗口。从上午9点30分取号到中午12点40分,三小时内仅办理了6个普通号业务,期间多次出现窗口暂停服务现象。这段视频单日点击量突破百万,引发公众对银行服务效率的广泛讨论。
现场视频显示,未开放的5个普通窗口均亮着“暂停服务”指示灯,有客户询问大堂经理时得到“部分柜员参加培训”“系统升级”等解释。
对此,该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开的两个窗口,其中一个是对公,没有对公业务时,再办对私业务。这个问题只能给上级反映,我们也想多开几个窗口,这样人多好干活,但是领导就给了我们这么多人,把窗口打开,没人值班也不行,现在能办业务的人已经全部上岗了。
事实上,这个热点事件只是整个银行业减少窗口数量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普遍推行“减窗增效”策略:2023年全国银行网点减少1200个,柜员人数较五年前下降37%。某分行负责人坦言:“考核指标向手机银行转化率倾斜,柜面业务量已不作为重点,但老年客群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银行在减少人工窗口的同时,也在优化服务模式。例如,一些银行在老年客户集中的网点试行“潮汐窗口”,根据业务高峰期灵活调配人员。
银行网点窗口“越开越少”,让我们不禁回到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会不会从某天开始,银行开始推出未来网点,甚至整个网点都没有一个真人员工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无人银行最主要的挑战还是客户体验的问题,现在还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如何降低无人银行落地的成本,如何快速规模化落地,如何解决不同客群的痛点、考虑不同客群的需求(例如老年人)都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比如,邮储银行围绕“十四五”IT规划,以科技赋能智能网点建设,加快推进云柜服务模式的应用落地。云柜模式是以云柜系统广泛适配柜面、智能柜员机(ITM)、超级柜员机(STM)、移动展业等渠道终端,实现一机多能,最大化提升了传统自助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创新推出新一代智能柜台“云柜”,重塑传统渠道和高柜服务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客户线下自助操作+座席远程辅助及办理”的作业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远程”全渠道、协同式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一站式响应的服务体验。
2024年以来,各大银行全面启动智慧运营体系建设工作,深化网点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其中对客服务、实物管理等运营设施智能化至关重要,承载着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为实际效能的重任。
众所周知,银行具有非常突出的“连锁经营”特点,分布在各地的网点,曾是银行触达客户最传统、最主要的媒介。但随着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而银行网点也出现缩减数量的迹象,未来如何提升网点智能化转型、释放人力成本已成为银行的发力点。
网点规模的收缩意味着,高频、耗时长的业务逐渐被迁徙到智能机具办理,在需求端改变的背景下,银行也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寻求转型。
目前,银行网点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但人力等成本依然比较高,同时使用率高的网点又会面临排队时间长、流程繁琐复杂等较差的客户体验。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目前的重点,无人银行可以对银行柜台业务进行数字化重塑,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的办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业务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完成,这极大地减少了客户对人工窗口的依赖。
比如,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提供了7×24小时的服务,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办理查询余额、转账汇款、理财购买等业务。例如,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7.0版本发布后,服务更加便捷,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扫码取款等功能。
银行网点的智能化、轻型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大银行也将此视作银行转型中一项重要工作。 当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客户群体的结构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直接影响了银行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方式。尽管线上渠道发展迅速,但老年客户群体仍然依赖线下服务。
他们对手机银行的使用不够熟练,更倾向于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尤其是涉及现金存取、存折打印等业务。因此,银行网点在减少人工窗口的同时,也需要考虑适老化服务的优化。
对于银行业人士而言,网点渠道仍是银行相比于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最大的优势,也是其最核心的渠道。网点的智能化转型是大方向,但是智能化主要是对物理网点功能的优化和补充。
比如,工行推出了自由组合、轻量灵活、服务升温的网点智慧化建设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
据悉,该方案顺应网点轻型化、渠道融合等趋势,赋予各终端以通用性,以标准化主机+副柜组合的方式,快速搭建回单、制卡、自提等自助办理场景,在开户、转账、缴费、理财等基础业务上,可满足回单打印、社保制发卡、实物领取、票据受理等业务需求。
整体来看,银行的智能化转型目前阶段还是探索为主,还面临着一些客观问题要解决。比如智能化是不是就是无人的,是不是将人解放了出来,智能网点前端通过技术和设备呈现给客户,但与此同时后端是有大量的整合工作。
另外,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即使业务本质上可以通过技术不需要面对面,但是监管是不是允许;各类技术都还在探讨期,安全性是很大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始终存在;生物识别等各类技术又涉及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立法上如何界定等等。
整体来说,银行网点人工窗口的减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客户需求变化、成本控制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都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银行在优化服务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以实现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的双赢。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在扩大业务的同时控制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人工窗口的减少是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未来,银行将继续优化网点布局和服务模式,以适应客户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减少人工窗口是银行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也直接说明,银行网点服务模式正在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转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