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易中天老师公开应征春联的下联,引爆头条文人雅兴,应征者甚众,到本文发稿时止,评论区留言已接近3000条。可惜,真正读懂易老师所出上联的人并不多。
关于上联含义,易老师已经说明了几点:今年春节不同寻常,大寒20日,除夕21日,春节22日,三个特殊日子紧紧相连,上联就是以此为基础而拟出的。易老师为我们理解上联,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要想正确解读上联意义,还需从字词意义、词性、句法关系、字音奥妙、整句意义意境方面进行总体把握。下面,我就分几个方面来讲一讲,我对上联的解读。
“寒”,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名词,具体作什么词性,要由语境来决定。 单独看,“奇寒”至少有三种解读,a出奇地寒冷,如“今冬奇寒”,“寒”作形容词解。b不同寻常的寒冷,如“不畏奇寒”,“寒”作名词解。c奇特的大寒节气,这个易老师在序言中已经透露了这个消息,今年的“大寒”正好在年底前一天,这是个“奇特的大寒”,“寒”指节气,也作名词解。
我认为,A种断句是正确的,“岁尽奇寒”与“春乃近”之间有因果、条件兼连贯关系。“岁尽奇寒”有两种理解:一,岁尽于奇寒,即一年在奇寒中结束了;二,把“尽”理解为使动用法,即一年把奇寒扫(度)尽了。不管哪种理解,都是“春乃近”的前提条件。当然,“岁近”“奇寒”“春”除了字面义,都还有深层的兼指义(语义的溢出),“岁尽”还可以指除夕,“奇寒”可以指大寒,“春”兼指春节。深层的兼指义,是次要意义,但确实构成春联韵味的重要因素。
B种断句是有问题的,把“岁尽”与“奇寒”解读为并列关系并不妥当,因为,“岁尽”是主谓结构,“奇寒”是偏正结构,让两种并列结构上是不协调的。如果是“岁近”“寒奇”则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但原句是“岁尽奇寒”,所以,“岁尽奇寒”理解为主动宾关系才是正确的。
更有人把易老师的出句,断句为“岁尽奇、寒春乃近”,这就故作奇解、文理不通了。不信可以问问易老师,他保证不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第三,“尽”与“近”,两字音同、性同而义不同,前后呼应,构成独特的妙趣,这也是上联的玄机之一。
总体上讲,上联表达的是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春天就要来临,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传达的是对美好新春、光明未来的渴望,抒发的是喜迎新春的欢欣之情。
易老师的上联,形式平仄合律,音韵流畅,逻辑环环相扣,文理自然晓畅,含义丰富,风格古朴高雅,格调积极向上,充满了灵机,是非常精彩的上联。
这是最为困难的一点,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人文修养问题。试问,在人文修养上可以跟易老师相匹配的,当今天下能有几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