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边疆党旗红丨一名67岁老党员的护边情缘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喀秋莎奏响珲春悲歌?沙皇余威直达图们江苏联:我们也要出海口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喀秋莎这首歌的确挺好听的,这段时间不是又火了一把嘛!上次火是在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方仪仗队踩着喀秋莎的节奏,走过了莫斯科红场,真可谓雄赳赳气昂昂。

  这回喀秋莎之所以火,主要是我方军乐团,在莫斯科又即兴表演了一段该歌曲。旋律的确美妙,难怪能成为鼓励苏联红军抗击德军的战歌之一。

  不过关于喀秋莎这首歌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喀秋莎的由来,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作者为了纪念自己的一位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从而创作了这首歌。喀秋莎是叶卡捷琳娜的昵称,而这位老师恰好名叫叶卡捷琳娜。

  第二,喀秋莎这首歌,象征着战争时期的爱情,这是对美好爱情的赞颂,以及对战争中男女分别之情的一种惋惜。

  作者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曾亲历张鼓峰事件,当时正值中国珲春地区初夏时节,梨花满山。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喀秋莎。

  第四,作者在1936年回到家乡,与当地村民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妙的生活后,在返回莫斯科时,有感而发,

  不管哪种说法,似乎都有点道理,但是作者没说清楚,那事情就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尤其是第三种说法,来源之一是2010年4月23日的《吉林日报》,这可让咱们不少中国人深信不疑了,毕竟跟咱们有关系嘛!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中国在1860年以前,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地区,应该就是吉林。不过1858年到1860年这段时间,风云突变,一个西方列强突然对东方大国发起了挑战,而且只是言语上的恐吓威胁,并没有加之以刀兵。这个西方列强就是沙俄。

  当时的清朝,南有太平军,北有英法联军,真可谓焦头烂额。沙俄看准了这个机会,才会逼着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签署《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割给沙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中俄共管地。

  一个地方官员,凭什么签订领土条约?这事儿明显不靠谱。就算当时清廷被英法打懵了,也不可能吃这个哑巴亏,所以清廷坚决不认。

  但是不认没用啊,沙俄已经实质性占领外东北大部分地区了,而清朝这边又抽调不出多余的人马北上赶走沙俄这帮人,尽管他们不知道,当时驻扎在远东的俄军总兵力,不过1千多人。要是知道了,估计肠子都悔青了,那可是百万领土。

  沙俄方面一看,这可不行啊,没有官方认可,就算自己可以强词夺理,以后也是个麻烦。所以到了1860年,沙俄神助攻,帮着英法打进了紫禁城。吓得咸丰帝撒丫子就跑路了。

  咸丰帝是个怂包啊,把京城的绝大多数事务,都交给了他的六弟恭亲王。恭亲王也是被列强们给整怕了,沙俄跑来稍微威胁一下,恭亲王也就认怂了,与之秘密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这份条约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因为沙俄凭借这份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清朝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些土地当中,包含了吉林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不得不说,沙俄的眼光独到,知道沿海地区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国人说,图们江出海口没啥大用处,既然没啥用,为啥沙俄偏偏不让你过呢?这么一丢丢地方人家都寸土必争,你倒是大方,一句没啥用,要都不要了,真是有趣。有时候想想也是挺奇怪,或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吧。

  《瑷珲条约》以及《中俄北京条约》是分成中俄两个版本的,按照中国的版本来看,其实吉林并不是所有出海口都没了,至少图们江北岸有那么一小撮土地,还是中国这边的。

  但是按照俄国版本的条约来看,他们得到了吉林所有的沿海地区,包括图们江右岸。因此,到了珲春防川地区以后,就没中国什么事儿了,再往前就是俄朝边界了。

  防川地区距离出海口,也就15公里左右。这15公里便从中朝边界,变成了俄朝边界。这段图们江,被俄朝两国一分为二了。

  这件事到了1880年以后,清朝这边才有人反应过来。那时候清朝经历了洋务运动,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回想起吉林沿海地区的时候,无不痛心疾首。好在还有一条图们江可以进入日本海,算是唯一的安慰。

  可当清朝的官员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才发现那15公里的图们江右岸,直接被沙俄给占了。而且俄国人一口咬定,这里就是他们俄国的固有领土,不服来打一架啊!

  清朝虽然国力有所恢复,但根本不敢和沙俄开战。既然领土没了,那么出海权总要争取一下吧?毕竟图们江全境,基本都在中国境内。

  在吴大澂等人的据理力争之下,清朝收复了一些被沙俄抢占的边境领土,同时在1885年与沙俄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获得了图们江出海权。

  按照这份条约,张鼓峰是明确划入中国势力范围的。但是俄国人有个老毛病,就是喜欢在条约签订后搞点小动作。

  当时虽然确立了彼此的边界,而且设立了大大小小的界碑。可俄国人觉得,依旧有操作的空间。清朝在1912年没了以后,沙俄觉得机会又来了。

  不过沙俄也在1917年没了,这事儿就落在了苏联肩膀上。只不过苏联当时不愿与日本直接爆发冲突,而日本在1931年又入侵了东北,因此这事儿就被拖延了下来。

  直到1938年,双方在张鼓峰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张鼓峰按道理是中国的地盘,但是日本扶持的伪满成立以后,这里就被划入了伪满,甚至连它东边的哈桑湖,也被划入了伪满。可苏联人却拿出了俄版的《中俄北京条约》出来,认为张鼓峰是他们的。

  这么一来问题就尖锐了,双方打了一仗,结果日本输了,苏联便实质性地占领了张鼓峰。苏军将势力范围强行推进到了图们江边,只留给了中国一条狭长的通道。张鼓峰也就成了中俄界山了。

  打输了以后,日本恼羞成怒,将水流峰以南的所有图们江右岸地区,全部划入了军事禁区,因此将当地的140多户中国居民,全都给迁走了。

  此外,日本还在图们江中设了不少桩,导致来往船只无法通行,从这个时候开始,图们江出海口基本就废弃了。

  1945年,日本战败,但我方又陷入了内战,等到好不容易内战结束,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我方一直没机会索要图们江出海权。

  等到一切都搞定了,结果1958年中苏又开始交恶了。1960年开始,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苏交恶不再是什么秘密,图们江出海权就更难要了。

  而且苏联在图们江上建了一座通往朝鲜的俄朝友谊铁路桥,这座桥距离水面太低,根本无法让大型船只通过,这自然更加阻挠了图们江出海的可能。

  一直到1991年5月,中苏经过谈判,苏联这才答应挂着中国国旗的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没多久苏联解体,俄罗斯依旧认这一协议。

  种种原因,导致即便咱们获得了图们江出海权,却依旧无法保证这里可以正常出入大型船只。那么这一出海口的价值,也就基本为零了。

  如果喀秋莎真的和张鼓峰事件有关的话,那么咱们再唱起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时,估计感情完全不同了吧?

  毕竟这首歌承载着厚重的一段历史,那是我们丧失国土的屈辱历史,是列强们在我们领土上打来打去的悲惨历史。但是在他们的歌词中、乐谱中,却成了盛赞爱情的美妙乐曲。

  当然了,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辟谣了,认为这首歌和张鼓峰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也看了不少辟谣帖,情绪的确到位了,就是证据明显不足,真相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